翟春玲

    據《晉書》卷八十七《列傳》第五十七記載:“武昭王諱?,字玄盛,小字長生”,生於晉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卒於晉安帝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享年六十七歲。其高祖雍,字俊熙,仕魏,曆尚書郎,濟北、東莞二郡太守。曾祖柔,字德遠,晉舉秀才,為相國從事中郎、北地太守。祖父字季子,高亮果毅,有智局。晉末,仕於前涼張?,為驍騎左監。曆天水太守、衛將軍,封安西亭侯。父昶,幼有名譽,年十八而亡。據《北史》卷一百《列傳》第八十八記載:玄盛“幼好學,性沉敏寬和,美器度,通涉經史,尤長文義。及長,頗習武藝,誦孫、吳兵法”,可見他從少年時代就聰明好學,通曉經史,尤其擅長文義。長大後又習武藝,誦兵法,文武兼備,是李氏狄道房中英姿傑出、勃勃有大誌之中興代表人物之一。

    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後涼呂光末年)建康(郡治在今甘肅高台縣南)太守段業在張掖自稱涼州牧,以敦煌太守孟敏為沙州刺史,李玄盛為效穀(今甘肅安西縣西)令。孟敏病卒,敦煌護軍馮翊郭謙、沙州中從事敦煌索仙等權貴以玄盛溫毅有惠政,推為寧朔將軍、敦煌太守。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晉昌(今甘肅古浪縣附近)太守唐繇移檄河西六郡,推李玄盛為大將軍,大都督,涼公,領秦、涼二州牧,護羌校尉。據《晉書》卷八十七《列傳》第五十七記載:初,呂光太史令郭?謂玄盛同母弟宋繇曰:“君當位極人臣,李君必有國土之分。家有黃??馬生白額駒,此其時也。”又因“時有赤氣起於玄盛後園,龍跡見於小城,”遂建立“西涼”政權於敦煌,史稱“西涼武昭王”,建年號為庚子。追尊祖父?為涼景公,父昶為涼簡公,仍遣使朝貢,事晉不改臣節。時宋繇也“以業(段業)無經濟(經世濟民,治理國家)遠略,而西奔李?。”建國後,他一邊任命司馬、長史、太守等招懷東夏,一邊派遣宋繇攻打涼興和玉門以西諸城,奪取後,便屯兵玉門、陽關(今甘肅敦煌縣之西南),在那裏屯田積穀,發展生產,為東討積聚財力物力。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改元建初,遷都酒泉。《讀史方?紀要》卷六十三《陝西》十二記載:“肅州衛,漢以前為月支國地,後為匈奴所據,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置酒泉郡,後漢及魏晉因之,西涼李?遷都於此”,“以逼沮渠蒙遜”,之後“乃敦勸稼穡(鄭玄注:‘種子曰稼”。《毛詩故訓傳》曰:“種子曰稼,斂之曰穡。’泛指農業勞動)”,號召發展農業生產,安定人民生活。當時的西涼可謂“年穀豐登,百姓樂業”。

    東晉太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淝水之戰以後,北方再度出現了分裂割據的局麵,許多少數貴族建立了割據政權,中原形勢如火如荼,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加之各民族之間矛盾日益激化,統治階級之間你爭我奪,戰爭不斷,下層勞動人民在長期的戰爭中大批地死亡,農業和畜牧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人民流離失所,生命安全沒有了保障。這時,人們視河西為比較安定的避難之地,中州難民來河西者甚多,據《晉書》卷八十七《列傳》第五十七記載:“武威、張掖已東人西奔敦煌、晉昌者數千戶,及玄盛東遷,皆徙之於酒泉,南人五千戶置會稽郡(今甘肅安西縣南),中州人五千戶置廣夏郡(今甘肅安西縣南),餘萬三千戶分置武威、武光(今甘肅永昌縣附近)、張掖三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