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明德帝臉上的笑意更濃了,拉著老爺子很是說了一會兒話,才放老爺子出宮。

    幾位閣老兒笑著陪在一邊,肚子裏可是沒少合計。

    林家如此行事周全,別說是皇上,就是他們都忍不住覺得心裏熨帖。

    太子妃作為林家千嬌萬寵養大的孫女,自然也不會差了。

    他們方才看到的奏折,明顯是女子筆跡,定然是出自太子妃之手,說不定這個共用馬車安置傷兵計劃,從頭到尾都是太子妃在張羅。

    但不同於他們家裏的孫女,做首詩詞都恨不得張揚的滿京都都知道。

    人家太子妃,明明做下如此大事,居然半點兒不貪功,統統推倒太子頭上。

    不但能為丈夫分憂解難,還會隱退在後,把所有功與名都加再丈夫身上。

    這樣的賢惠聰敏,難怪太子會鍾情之極。

    若是他們當真找到機會,把家裏孫女送進宮,對上這樣的太子妃,當真會鬥敗太子妃,贏得太子的心?

    不說幾位幾位閣老兒的小心思,隻說第二日大朝會上,共用馬車安置傷兵計劃一出,果然沒人反對,畢竟是打著太子的名義。誰不知道太子如今出征在外,傷兵安置好了,就是除了後顧之憂。若是敢在這件事上動手腳,怕是不用太子動手,所有傷兵到他們府邸門前圍幾日,家族百年積累的榮光怕是就被唾沫徹底消融了。

    於是,糧囤村裏的傷兵,眨眼間就都進了城,奔去了城北的軍營,拾掇殘垣斷壁,搭建新的排房,建院牆,立馬廄。

    就是京都各條街路邊,也都有匠人在忙碌。

    百姓們好奇,紛紛打探,待得聽說是方便他們出行的共用馬車,有人就是不屑道,“咱們平日裏,近處走路,遠處雇馬車,哪裏就需要這般多此一句了,不過是為了多收幾文錢罷了。”

    但也有人說,“這可不一定,先前自行車出來的時候,也都說騎馬方便,如今再看看,自行車才是最好的。”

    “說那麽多都沒用,等過幾日看看就知道了。”

    “是啊,這亭子聽說是為了大夥兒等車時候遮陽避雨所用,隻看這個,就是為大夥兒想的很周到啊。”

    這般,京都為了共用馬車,議論的很是熱鬧。

    忙了七八日,第一條馬車路線就開通了,城南到城北,總共十二裏路,分了十二站。每四站一文錢,也就是說從頭到尾才三文錢。

    有人貪新奇,跳上馬車跑一圈兒,下車同熟悉的街坊說起就道,“這馬車很是寬敞,跑來又快又平穩,三文錢花的不冤。自己走路要半個多時辰,雇傭馬車也要十文,這可是便宜多了。”

    眾人也會算這筆賬,但閑著無事,誰也不舍得花出去啊。

    於是,共用馬車熱鬧了兩日,乘客就少了。

    但世人從來都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習慣形成之後,才是最可怕的。

    雖然想著,近路走走就到了,但一文錢坐了馬車之後,就再也不願意走得腿酸了。

    於是,慢慢上學堂的小孩子們,早晚坐上了馬車。

    閑著無事去東西兩市溜達的人坐上了馬車,訪親拜友的坐上了馬車…

    。您提供大神花柒遲遲的重生之農門嬌女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