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農人眼見清澈的水流從眼前過去,都是忍不住跪倒在水渠邊,用手捧了清水,哇哇大哭。

    “水啊,這是水啊!”

    “嗚嗚,我家的稻苗有救了!”

    “我們不用逃難去了,稻苗保住了,保住了!”

    “嗚嗚,謝天謝地,老天開恩啊。”

    “不,應該謝謝那些小先生,是小先生們造了水車!”

    狂喜的農人們,直接把花千紅幾個圍住了,紛紛跪倒磕頭不停。

    所有的懷疑,在一刻都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事實就是最有力的證據,不放棄希望,就可以度過難關。

    花千紅等學子趕緊把眾人扶起來,他們可是沒有半點兒鬆懈的想法。

    架水車引水翻山不過是最簡單的第一步,對於那些附近沒有河水可以借力的地方,還有更艱巨的任務在等著他們…

    很快,他們連慶功宴都來不及吃,就拾掇東西奔赴了縣城的另一側。河水有限,隻夠附近幾個村莊的應急,別處要鑿穿山泉,要深挖打井,任務隻能越來越艱巨。

    嶽麓附近也是幹旱的厲害,往日鬱鬱蔥蔥的山林,如今已經泛出一種淺淺的枯黃。

    嶽麓的學子們,不知道寫了多少祭文,誠心跪倒燒化,隻為了求肯上天開恩,賜雨於大地。

    但根本半點兒用處都沒有,以至於聽說前進學院的學子們趕到,幫忙抗旱救災的時候,嶽麓書院裏,多半人都是不看好的。

    不過,因為周山長同林家的交情,還有天下讀書人對林家冒險搭救姚老先生的感激,他們也沒有說出什麽嘲諷之言。

    本來以為前進學院眾人起碼要先來學院拜見一番,以示敬意,結果前進學院的學子們根本沒這個功夫。

    嶽麓附近也有不少河流,但多半在上遊就把不多的水搶走了,有些小河是由山泉匯聚,如今也幹涸了。

    林貴同鍾原等人都在負責嶽麓附近抗旱工作的小組,一邊安排人深挖打井,一邊上山尋找山泉。

    說起來也是巧合,他們尋到的最好之處,就是嶽麓後山的山頭。

    這樣的時候,別處的樹林都見枯澀,隻有這裏依舊鬱鬱蔥蔥。隻不過原來的山泉,不再流水了而已。

    眾人商議之後,就決定深挖泉眼,引水下山。

    呂念呂先生當年在林家住了兩年,對林家的照顧一直記在心裏,特別是同他一起的另一位先生背叛林家,為林家差點兒惹下滅門大禍,他一直愧疚直接。

    如今山長遠在京都,來信要他帶著書院支持前進學院抗旱救災,他當然是全力協助。

    前進學院琢磨出精鋼也很久了,這次出來就帶了不少的好工具,精鋼的鎬頭,鐵鍁等等,異常堅硬。

    這次開山就派上了用場,眾人確定了位置就開始動手了。

    但開鑿了兩日,依舊沒有見到水,眾人就有些急了。林貴猶豫了一下,就同包教授說道,“教授,大夥兒都累了,不如先借書院的地方歇息一下。這裏我先看著,吃飽喝足再想辦法吧。瞧著這天邊泛黃,興許要有旱天雷,萬一打雷就把山劈開了呢,豈不是省力氣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