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最終抵擋不住“國退民進”的大潮。也能盡可能的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也算是給海州市做出一些貢獻。

    看著父親默不作聲,不曉得他是不是有些擔憂,張恪回頭看見媽媽跟梁軍、梁君茹以及梁軍帶到海州來的女朋友孫麗站在後庭院裏說話。

    小型的慶祝酒會,甚至連張知非都沒有邀請,但是梁格珍還是拉著侄子、侄女過來見世麵,除了張恪外,她就對兩個哥哥家地孩子抱以最大的期望。二哥一家四口在西安,大哥正在辦轉業地方的事情,她可不想讓大哥大嫂到海州抱怨自己沒照顧好小輩。

    梁軍與孫麗都是在成都讀的大學,就城市而言,成都要比海州大許多,也休閑許多,但是九十年代中期的大學生活還是比較單調,還沒有怎麽接觸繁華的城市生活。孫麗是師範生,畢業要回生源

    ,梁軍才放棄去南方工作的機會。跟著回小縣城。市裏讀過書,再回到小縣城,心裏有些不甘,畢業之前沒有多想,畢業之後就有產生心裏落差,換誰都不會甘心待在連一條柏油馬路都沒有的縣城裏。

    有這個機會,還是孫麗先鼓動梁軍一起出來,甚至先原先學校地人事檔案都沒有來得及拿出來。

    國人都有樸素的宗族觀念,張恪學沒有想到要讓將來的愛達或者錦湖成為家族企業,但是也希望家族能在海州紮下深厚的根基,這樣來,也至於因為一時的失勢而四處無援。海州有唐學謙撐著,省裏有徐學平,錦湖、愛達平日循規蹈矩,就算爸爸調往外地任職,多大的事情也能扛著,但是徐學平退了之後,唐學謙也離開海州呢?

    勢力的強力絕不僅僅依賴於某個人,而某些人編織出來的網絡,金國海、宋培明、杜小山等等,他們雖然也是這個網絡中的一分子,但是這個網絡現在還不夠緊密,甚至在這個網絡中,大家都有自身的利益訴求,向力心就不足夠強,所以還要往這個網絡裏添加些什麽。

    這便是張恪很希望大舅一家人回海州地原因。

    張恪站起來,將爸爸丟在那裏,讓他自己去想那些頭疼的問題,自己則朝表兄梁軍他們走過去。

    “你爸在那裏想什麽東西?”梁格珍問張恪。

    “忘記問了,要不你自己去問?”張恪回了一句。

    “去,”梁格珍啐了他一口,“跟你媽耍花腔!我進屋裏去,等會兒我跟你爸先回去,時間還早,你晚上領著你大軍哥他們在市裏好好玩一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