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票資產投資的特征。

    股票資產投資活動,或者股票投資,從這種投資活動問世以來,全社會就需要對“股票資產”采取“兩次投資”的投資方式:

    第一次投資,在股票發行市場上認購“公開發行股票”(包括首發、增發、配股等)的投資;股票投資者的貨幣資金轉化為產業和商業等現實資本,獲取非固定收益的股息紅利報酬。

    第二次投資,在股票交易市場上買賣“已發行上市流通股票”的投資;股票投資者追加貨幣資金,轉讓、買賣、交易已發行股票,獲取非固定收益的股息紅利報酬,或者股票買賣價格差額收益。

    以募集方式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經國家證券監管部門批準,向社會公眾公開發行股票,以募集股份資本金;社會公眾按照規定申請認購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這就是說,參加了對公開發行股票的投資活動。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成功,意味著股份有限公司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從國家資本、集體資本,或者私人資本所有的社會經濟組織,轉變成以資本社會化為特征的上市公司這樣一種社會經濟組織。因此,股票發行活動的本質在於:生產資料全民所有製、勞動群眾集體所有製、私人所有製等的生產組織、經濟組織,轉變為生產資料社會資本所有製的上市公司。

    參加股票資產投資活動的社會公眾隻是貨幣所有者和貨幣占有者,不是產業生產者,也不是商業經營者。他們手中的貨幣資本與傳統的借貸資本沒有什麽區別,實質上都是生息資本。這種資本的本性就是“逐利”,即追逐高額的利息收益。他們首先要保護自己的貨幣本金,這是逐利的本錢,這就決定了他們的行為方式是“借貸”,將貨幣以一定的期限、一定的利息率借貸給需要貨幣的人,到了規定的期限,立即收回本金並收取利息。

    股票資產投資活動如果僅限於參加認購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以及以後購買增發股票、配售股票等,那麽隻能像傳統的借貸資本、生息資本那樣行事了。但是,金融資產投資活動,即股票資產投資活動,與傳統的貨幣借貸、信用借貸行為相比,兩者既有相同點,又有根本的區別:

    相同點:貨幣信用借貸活動的本錢是貨幣資本;股票資產投資活動的本錢也是貨幣資本。貨幣資本所有者的天性決定了:貨幣信用借貸經營者和股票資產投資活動者,首先要保護自己的貨幣本金,然後要追逐高額的利息收益。

    不同點:貨幣信用借貸活動有著幾千年的曆史,各個國家、各種社會,在各個不同曆史時期,按照約定俗成的規範,或者按照明文規定,保護貨幣信用借貸活動的本金和利息收益;隻是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對“高利貸”行為會采取限製、製裁措施。股票資產投資活動有一百多年的曆史,從股份公司誕生那一刻開始,就規定股份認購者不得抽回投資本金,如果公司經營失敗,投資本金就可能全部損失;股份公司根據一年的經營情況分配稅後利潤,利潤多就多分配,利潤少就少分配,沒有利潤就不分配,甚至有利潤也不保證一定會向股東分配利潤。

    產業生產者和商業經營者在創建股份製度時,一切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考慮問題,這種考慮的合理性在於,如果允許股票投資者像借貸經營者一樣,可以收回他的投資,那麽生產、經營活動可能就會受到影響;但是,“扣住”別人的本金不還,還不能保證一定會給予利息報酬,這本身就違反了基本的財產所有權法則。如果不但保證收回投資本金,還保證給予合理的盈利報酬,對產業生產者和商業經營者來說,不就是等同於向銀行借貸嗎?

    中國股市述評貨幣資本早就從產業和商業資本中獨立出來,成為獨立的貨幣經營業,但它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要承擔的資本職能一點兒也不會變。貨幣資本以銀行資本、金融壟斷資本的麵目出現,向產業和商業貸款,貸款不能如期歸還,形成債權,進而滲入產業和商業,最後控製了產業和商業。產業生產者和商業經營者“恨透”了銀行、金融經營者的所作所為,他們所設計的股份製度,從根本上顛覆了貨幣信用借貸的規則,從而擺脫了銀行、金融債權對他們提出的利息索取要求和滲透、控製企業的野心。

    在資本主義生產高度發展的社會,在生產社會化、社會分工專業化的根本趨勢麵前,產業資本、商業資本、貨幣資本都必然要在商品生產、經營過程中承擔各自的社會職能,誰也離不開誰。產業和商業資本既要擺脫銀行資本、金融資本的控製,又不能侵犯貨幣資本的根本利益,因此嚇跑投資者,於是,股份製度的設計者、法律的製定者們,這些明白道理的人就規定:作為資本所有權證書的股票可以轉讓,進而可以買賣、交易。這一規定的高明之處在於一箭三雕:

    第一,股票可以轉讓,不但滿足了作為貨幣資本所有者的股票投資者們隨時收回貨幣本金的心願,而且還讓他們能隨意挑選那些投資收益率可能更高一點的股票,從而滿足了他們追逐更高利息收益的心願。

    第二,股票可以買賣、交易,從而不但使貨幣資本能夠追逐高利息(股息)收益,而且將股票轉化為獲取股票買賣價格差額收益的投機工具,進而將股票變質為一種博彩的籌碼。

    第三,產業生產者和商業經營者獲得了想要的一切,一是獲得了永遠不必歸還的股份資本;二是不必承擔因獲得股份資本必須支付股息的責任(法律沒有規定上市公司必須支付股息);三是不但免除了相應的銀行貸款利息,而且擺脫了銀行債權和金融資本無孔不入的滲透和控製。

    由此可見,股份公司製度那種“投資本金不歸還、投資收益沒保證”的規矩,來自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那種天生的自私自利,而貨幣資本一旦能夠從股票市場上獲利,也不會關心誰在承擔所有的風險。就這樣,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和貨幣資本達成了共識,滿足了各自獲取各自的高額資本收益的願望,而將可能會產生的投資風險、投機風險、貨幣金融風險等等風險拋向社會。股份公司的股票上市交易製度可以說是資本在資本內部實現平等、公正的典範,但是,資本天生的自私自利之心在滿足私欲之後,為整個社會留下了兩大後患:

    一是產業生產者和商業經營者控製了社會資本,使用社會公眾免費提供的資本而不愛惜,也不盡心,這不但導致上市公司生產效率不高,而且使社會資本和社會財產處於遭受侵蝕的危險之中。

    二是貨幣所有者將股票投機獲利活動發展到了極致,將社會公眾投資者的貨幣資金變成了自己的投機利潤(股票買賣價格差額收益),從而將股票投資活動變質成赤裸裸的股票投機、博彩、賭博活動。

    因此,現在世界各國股票交易市場上的股票資產投機買賣活動,源於資本天生的自私自利本性;股票交易天生就帶有獲取價格差額收益的投機買賣的特征。

    上市公司通過發行股票所獲得的好處,都是以全社會承擔風險來托底的。

    “投資本金不歸還”,作為投資本金表現形式的股票在社會公眾股票交易者之間來回轉讓,是社會公眾承擔了這筆投資本金的回流風險。

    “投資收益沒保證”,社會公眾無法從作為股息索取權憑證的股票上獲取合適的股息收益,這促使他們頻繁地交易股票,試圖獲取股票買賣價格差額以作為投資收益,相互之間投機博彩,相互爭奪自己拿出來的本金以充作相互間的投資收益。

    自股份製問世以來150多年間,在歐洲、美國、日本等國家,社會管理者不斷地與股票市場上表現出來的這些危害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股份製的缺陷進行不懈的鬥爭,逐步將其納入法製的軌道,從而使股份製盡量發揮出其好的一麵。在中國,整個社會思想意識尚未認識到資本天生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本性,有時候還有意無意地放任、慫恿資本的這一本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