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主的擔憂不是沒有理由的,白岩城城內守軍原本兩千,但淵蓋蘇文為了征討新羅,調走了一千,隻剩下一千。

    城中還有百姓一萬多口,征調兩千多名青壯之後,這點力量隻能算是勉強守城。

    三千多高句麗人,看著城下密集如林的李重九大軍,早就是麵無血色,但對於他們而言,漢人一直就是侵略者,故而他們為了是包圍家園而戰,所以反而比城中貴人們,更有勇氣一戰,各個都是同仇敵愾之意。

    同時全程上下都有一個指望,就是遼東城可以派出援軍,或者淵蓋蘇文能夠南部前線返回。

    之前五千輕騎,則被李重九遠遠撒開五十裏,主要是刺探東麵遼東城,以及南麵遼東灣方向安市城方向消息。

    城下鼓過三通,突騎團,萬勝軍的騎兵,皆披上鎧甲,手持刀槍牽著戰馬,進入陣前木柵欄後的甬道。攻城自不可能用到騎兵,但他們作用當然是保護步卒,以及薄弱的攻城武器,防止敵人從隱蔽的藏兵洞,或者是城門殺出。

    白岩城建立於半山之上,四麵都是土石,李重九一時也無法排除幹淨,故而自然要防備高句麗人這一手。

    攻城主力一萬郡兵,皆已披著鐵甲,推著攻城武器緩緩上前。蒙著雨布的攻城武器向前而行,地上皆是沙礫,車輪咕嚕咕嚕地碾過地麵,咯到石子哢嚓有聲,攻城武器在如林長槍長矛簇立之中緩緩向前。郡兵將士皆是披著從涿郡之中繳獲的鐵甲,戴著禦寒的黑皮帽子,身後背著強弩,持著長槍長矛,蝟集向前。

    而抬頭仰望,城頭之上,密密麻麻都是高句麗人的人頭。

    郡兵來到城門前兩百步處,城頭之上,頓時高句麗士卒皆是一並於垛口之處舉弓,一並齊射。

    高句麗人十分擅射,當今高句麗王每奉朔望日,即命士卒舉行射術比賽,以此來選拔勇士,弓術不佳者需汰落。史書上言,遼東盛產一種水貊,當地人以貊皮製弓,十分擅射,故而稱貊人,而貊人正是高句麗的祖先之一。高句麗人以楛木作箭,或者是以柳作箭,而箭鏃,高句麗人在三國時代,即已是掌握了冶鐵之法,故而鐵製狼牙箭鏃各類皆有。

    高句麗的這一輪齊射,十分有章法,不同於其他亂糟糟的亂箭,箭矢射來皆是有力,除了普通的大箭,高句麗人還用一種類似的彈弓的弓箭,同樣射得又遠又疾。若非郡兵的前軍士卒,皆是舉起覆了一層熟牛皮的鐵盾,這一輪箭矢之下,恐怕會出現傷亡。

    高句麗人也不是想借著這一輪箭雨擊退漢軍,守將通過這一輪試射,發覺城下漢軍陣容絲毫不亂,如堅壁一般無隙可乘。守將當下明白城下之漢軍訓練有素,故而將城門洞下埋伏的三百死士調回城頭,放棄了出城襲擊的打算。

    前軍抵近城門前一百步後,將大盾插入地上,之後一並伏下,跪坐在地上,並豎起搶矛向前,嚴陣以待。

    而後麵蒙著雨布的攻城武器,抵至距離城門三百步之處,皆是停下。士卒們將二十具攻城武器的遮雨布一並扯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