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航海曆史久遠,從秦始皇時期就有記載,當年徐福忽悠了秦始皇出海尋仙,所謂乘坐的船隻可容納三千童年童女,這有點扯淡了,那時間要是能造出這樣的巨輪,秦始皇早就橫掃世界了。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秦朝的時候,中國就有了遠洋的造船工藝,而到了三國東吳時期,更是有記載:大船長20餘丈,高出水3丈,最大的樓船可載3000人,最小的可載馬80匹。

    雖然形容的有些誇張,但是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造船技術的先進,即使縮水個十倍,能容納300人8匹馬的樓船,也不算小了。

    到了唐代開辟了絲綢之路後,海上貿易也多了起來,曾有文形容唐朝大型海船因船體大,吃水深無法開進巴士拉港,隻能由印度換成小船前往,這種記載的可信度卻是非常高的。

    當然,或許當時的巴士拉港修建的過於簡陋也是說不定的,不過唐朝的航海技術,在當時世界上絕對可以列入前三的。

    而莊睿之所以說這是宋朝沉船,主要是根據兩點。

    第一點是因為宋朝的商業,比之唐朝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航海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而且當時陸上的絲綢之路被切斷,豐厚的貿易回報不斷刺激著宋朝的商人發展貿易。

    中國人自古就不乏探險的精神,在宋朝,在相對寬鬆的國家政策下,不斷有人去試圖開辟新的航路航線。而開辟新的航路是異常艱辛和凶險的,獲得利潤的同時也隨時可能葬身大海。

    新航路的開辟必然要付出慘痛的代價,那就是沉船,在新航路的開辟中,會有很多冒險的商人和貨船沉沒在大海中,商業貿易越發達,沉船就會越多,宋朝就符合這個特點。

    而到了明朝的時候,因為明太祖是中國曆史上惟一出身赤貧的皇帝,他想恢複一種“雞犬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簡樸的農業社會。

    明朝初年,為鞏固剛建立起來的朱氏皇朝,防止海外侵擾,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規定“片板不許下海”,所以到目前為止,考古發現的沉船宋代比較多,明代的非常稀少。

    再加上一些相關文獻資料中,對宋朝船隻的造型特點做出了極為詳細的描述,所以莊睿判斷出,這艘海底沉船應該就是宋代的商船。

    隨著深海機器人的不斷靠近,整艘船變得愈加清晰了起來,船頭和船尾呈尖角形狀,大約長三十米左右,寬度應該在十米上下,不過船身的高度無法測度,因為整艘船有一半,被埋入了海床的沙子下麵。

    “長三十米?這……這不比前段時間國家公布的南海一號沉船還要大?”

    張工的工作性質就是在海上作業,對於一些海洋沉船的消息並不陌生,他所說的是南海一號,是國家1987年時在陽江海域發現的一艘宋代沉船。

    2002年的時候,從南海一號上曾打撈出金銀銅鐵瓷類文物4000餘件,全是稀世珍寶,當時轟動了世界考古學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