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當時明朝對進貢國家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要有非常豐厚的賞賜,而且是按人頭派發,也先也是看中了這一點,派出的使臣不斷增加,最後竟加到3000多人。

    王振對此忍無可忍,下令減少賞賜,也先以此為名對明朝發動戰爭,英宗當時年少氣盛,想禦駕親征,王振也想耀武揚威,名留青史,於是極力攛掇英宗親征,但是由於當時明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戰,一時難以調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勸阻英宗不要親征,但最後還是沒有改變英宗的態度,於是從京師附近臨時拚湊了50萬大軍,在英宗的指揮下浩浩蕩蕩開始親征。

    由於連天大雨,加之糧餉接濟不上,軍隊的士氣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見被也先殺的屍橫遍野明軍屍體,英宗和王振都動搖了,於是決定撤軍。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離大同非常近,於是他決定大軍繞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議立即遭到群臣們的反對,認為這樣會耽誤撤退的時機,但是王振哪裏聽得進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給王振衣錦還鄉的機會,於是大軍開始朝蔚州方向移動。

    這時王振又心血來潮,怕大軍經過會踩壞家鄉的莊稼,自己就會背上罵名,於是建議按原路撤軍,就這樣寶貴的時間被耽誤了。當大軍行到懷來附近時,由於輜重還沒有趕到,於是王振下令原地駐紮等待。

    如果這時英宗能夠進懷來城駐守,那麽曆史將被改寫,不過曆史就是曆史,沒有那麽多的假設,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明軍被也先軍趕上,並包圍。也先切斷了明軍的水源,明軍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議和,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明軍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將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等大臣戰死。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變。英宗也開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從那時起,明王朝就開始走向了沒落。

    莊睿最初知道這段曆史,其實還是從梁羽生寫的那本武俠小說《萍蹤俠影錄》裏麵得知的,當時就是以英宗被俘的曆史事件為大背景的。

    英宗被俘之後,北京的明朝眾大臣為穩定人心,在於謙的領頭下,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為明景帝,後英宗被瓦剌釋放後,被景帝囚禁與北京八年,1457年,朱祁鎮趁景帝病危發動“奪門之變”,再次即位,改元天順。

    而成化帝明憲宗朱見深,就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大兒子,在朱祁鎮複辟之後,他也被重新立為太子,18歲的朱見深繼承了父親的皇位,開始了他23年的統治,年號成化。

    朱見深不像他父親那樣富有激情,喜歡冒險,他的性格安靜、謹慎、寬和,信任大臣,都說大亂之後必有大治,終成化一朝,除了南方廣西的瑤族叛亂、荊襄鄖陽山區的流民以外,政局基本上比較平穩,所以,明朝人稱成化太平盛世。

    由於政局穩定,成化年間的工藝品製作也達到了頂峰,鬥彩瓷器就是成化時期的傑作,是成化朝為豐富彩瓷品種而做出的一大貢獻,成化鬥彩是以青花作紋飾的輪廓線,或作局部圖案再填彩色,經低溫二次燒成。

    莊睿知道,成化鬥彩其彩色透明鮮亮,尤其紅彩,鮮豔耀目,後仿者難及,黃彩變化多端,綠彩有深淺之分,紫色多如熟葡萄的黑紫或茄皮的淺紫,特殊的是姹紫,色如赤鐵,表麵幹澀無光,上麵這幾點都可作為識別成化鬥彩的特殊依據。

    而宋歡手裏的那個,如果莊睿自認沒有看錯的話,應該就是真品成化鬥彩雞缸杯了,這種物件流傳到民間的極少,即使那杯子有所破損,其價格也是莊睿難以估量的。

    “宋護士,我要是沒看錯的話,你那個雞缸杯,應該就是成化鬥彩雞缸杯,這東西1999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是以2917萬港元的天價成交的,你們這隻雖然破損了一些,不過隻賣三十萬的價格,還是低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