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五月二十日及次日,上海無線電播音由馮明權先生講給我們一種奇書:《抱經堂勉學家訓》(據《大美晚報》)。這是從未前聞的書,但看見下署"顏子推"(9),便可以悟出是顏之推《家訓》中的《勉學篇》了。曰"抱經堂"者,當是因為曾被盧文鞍(10)印入《抱經堂叢書》中的緣故。所講有這樣的一段--"有學藝者,觸地而安。自荒亂已來,諸見俘虜,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以此觀之,汝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這說得很透徹:易習之伎,莫如讀書,但知讀《論語》《孝經》,則雖被俘虜,猶能為人師,居一切別的俘虜之上。這種教訓,是從當時的事實推斷出來的,但施之於金元而準,按之於明清之際而亦準。現在忽由播音,以"訓"聽眾,莫非選講者已大有感於方來,遂綢繆於未雨麽?

    "儒者之澤深且遠",即小見大,我們由此可以明白"儒術",知道"儒效"了。

    五月二十七日注釋:(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六月北平《文史》月刊第一卷第二期,署名唐俟。

    (2)元遺山(1190-1257)即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秀容(今山西忻縣)人,金代文學家。原是北魏拓跋氏的後裔,曾任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等職。金亡不仕。據《金史元德明傳》載:"兵後故老皆盡,好問蔚為一代宗工……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幾及漢唐,國亡史作,己所當任……乃構亭於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遺言往行,采摭所聞,有所得,輒以寸紙細字為記錄,至百餘萬言。"著有《遺山集》。

    (3)崔立(?-1234)將陵(今山東德州)人。原為地主武裝軍官,金天興元年(1232)在蒙古軍圍汴京時受任為西麵元帥。次年叛變,將監國的梁王及皇族送往蒙古軍營乞降。後為部將所殺。

    (4)王若虛(1174-1243)字從之,槁城(今屬河北)人,金代文學家。曾任翰林直學士。金亡不仕,自號滹南遺老,著有《滹南遺老集》。

    (5)劉祁(1203-1250)字京叔,山西渾源人,金代太學生,入元複試後征南行省辟置幕府。所著《歸潛誌》多記金末故事,共十四卷;《錄崔立碑事》見該書第十二卷。

    (6)淩廷堪(約1755-1809)字次仲,安徽歙縣人,清代經學家。著有《校禮堂文集》、《元遺山先生年譜》等。

    (7)張德輝(1195-1274)字耀卿,金末冀寧交城(今屬山西)人,元世祖時任河東南北路宣撫使,傳見《元史》卷一六三。下麵引文中的元裕即元好問。

    (8)餘闕(1303-1358)字廷心,一字天心,原出唐兀族(色目人),其父曾在廬州(今安徽合肥)做官,遂為廬州人。《青陽先生文集》,共九卷,是他的詩文集。

    (9)顏之推(531-約590後)字介,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南北朝時文學家。曆仕梁、北齊、北周、隋等朝。著有《顏氏家訓》二十篇。

    (10)盧文鞍(1717-1796)字紹弓,號抱經,浙江杭州人,清代經學家、校勘學家。《抱經堂叢書》,係輯印他所校勘的古籍十七種,並附有他自著的《抱經堂文集》等。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