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聽得真切,應該是率部前來的李逍遙的聲音。費力的睜開眼睛,首先映入眼簾的一張打著補丁的蚊帳。這並非張昭節儉,他在個人享樂上從來都不肯虧待自己的。而是釜山這裏物資匱乏。此時,李逍遙的聲音已經漸漸遠去。

    張昭起床,聽到動靜的許傑在堂屋門口看一眼,麻利的去外麵打了盆洗臉水來,“大帥,方才李將軍來求見。”

    張昭穿好直裰,攏起頭發,道:“我等會再見他吧。現在是幾點?”大明的十二時辰早就改為二十四小時。這是由工作效率所需要的。首先在軍中推廣開,民間還有些地區未改。

    “回大帥,現在是9點15分。”

    “嗬,我這一覺睡的足啊。”張昭擰幹毛巾,擦把臉,頭腦慢慢的清醒過來,“你去通知下李逍遙,晚上我設宴給他接風洗塵。再弄點吃得來。”

    許傑應一聲出去。

    大軍在外,也沒有那麽多講究。隨意的吃過饅頭和稀飯後,張昭在書桌前落坐,思考著當前的局勢。

    所謂局勢,當分為國內、國外兩部分。

    國內有兩件事。第一,此時是弘治十八年的四月初,距離弘治皇帝駕崩不遠啊!弘治皇帝雖然耳朵根子軟,偶爾會敲打他。帝王心術嘛。他可是領兵的重臣。

    但總體而言,對他是非常不錯的。他希望在弘治皇帝駕崩前征服東瀛四島,改善大明的財政狀況。

    開疆拓土,他已經幫弘治皇帝做到!擊敗強敵,他同樣做到,自弘治十四年後,他就在不斷的痛擊韃靼人,令其無力再威脅大明的九邊。而今,真正能領弘治皇帝掛懷的,大約就是大明的財政盈餘。他希望給兒子留下一個倉稟充足的國家。

    第二,他在北方搞的各種改革與江南士紳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更透徹點說,就是雙方的資本在利益爭奪上的矛盾。而這個矛盾,最可能的爆發點,很可能就是“開海”!

    對於資本而言,大明國內市場上最大的利益,絕非是占有南北的土地。而是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海貿。

    國外的局勢。其實,他所策劃的大戰略基本都是公開的。這在真理報上都能找得到。大明的敵人始終是北方的遊牧民族。

    以明軍此時的精銳程度,足以將漠南地區收複。但想要滅掉韃虜,如唐朝的鼎盛時期設立安北都護府,那還差的遠。所以,大明無意在此時發起戰爭。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要講究目標、收益的。

    製約明軍出戰的最主要的原因,並非是軍隊的作戰意誌不夠堅定。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財力、後勤運輸能力。以及弘治皇帝本人的意願。征討漠北,是舉國之戰,必須要慎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