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其實的比較簡略。但王守仁一聽就懂,微微頷首,道:“所以,子尚此去漢城將會徹底掃清兼並朝鮮王國的障礙?那幫君臣恐怕要失望了。”

    張昭哈哈一笑,輕拍著欄杆,“伯安兄文武全才,第一任朝鮮總督非你莫屬。還請伯安兄為國勞累數年,坐鎮此地。”

    王守仁禁不住失笑,然後輕輕的點頭。

    …

    …

    按照朝鮮王國地圖,張昭身在平壤城中,南下穿過黃海道,即可抵達京畿道漢城府。

    行程400餘裏。

    十一月十一日上午,張昭率部啟程,帶著完整編製的親衛營五百餘人在寒冬臘月橫穿山區,在沿途府縣官員捏著鼻子的“歡迎”中於二十一日抵達漢城。

    漢城城外。

    朝鮮國王燕山君下令擺出盛大的歡迎儀式,準備迎接大明樞密副使張昭到來。

    近十萬軍民在城外等候著,旌旗招展。燕山君在一處圍起來的亭中等候著。

    其心腹外戚慎守勤和任士洪兩人忙前忙後,稍後,帶著張使相的使者宋興啟前來匯報,“大王,張使相還有半個時辰就將抵達。他和先期迎接的渤海軍參將龐泰將軍匯合,正在了解情況。特派遣宋大人前來告知。”

    大明在漢城有駐軍一個師,由渤海軍參將龐泰親自率領其麾下的第一師在此。

    城內城外都有駐軍。

    張昭僅僅隻率領親衛營(三個連,50人)前來,龐泰自然是要派兵去迎接的。

    太危險。

    燕山君一疊聲的道:“來人,上座,上座。”著,從亭中出來,懇切的道:“還請宋大人在張使相麵前替王美言幾句。平壤府叛亂乃是柳氏所為。王一向是心向大明,絕無二意。”

    宋興啟乃是新軍日報的主編,此次作為隨軍記者前來,就是要記錄、報道這一曆史時刻。他非常的年輕,隻有十九歲。在朝鮮王國的十萬軍民之中,泰然自若,喝著茶,拒絕道:“

    還請大王不要複言,在下不過是區區一個使者,怎麽可能影響到大帥的決策。”

    燕山君連連點頭,尷尬的笑道:“是,是。”

    慎守勤趕緊化解這局麵,奏道:“大王,既然張使相即將抵達,還請大王做好準備,一刻鍾後前迎張使相。”

    燕山君“嗯”一聲,吩咐下去。

    …

    …

    距離漢城外0裏的一處險要關隘中,大明渤海軍參將、下公認的名將龐泰見到張昭一行。

    “末將參見大帥!”

    龐泰年輕的臉上帶著笑容,鬥誌昂揚的抬手敬禮。

    張昭抬手回禮,做個手勢道:“都坐吧。我先了解一下情況。”朝鮮國王燕山君擺出迎接的架勢,他根本沒當回事。

    給渤海軍迎接著,趙子龍渾身上下都送口氣,感慨的道:“泰,到你這裏我才放心下來。真怕某些人鋌而走險。這一路上十我提心吊膽。”

    龐泰不擅長交際,對張昭解釋道:“大帥,軍中也有聲音我應該提兵去迎接。但我以為第一師盯在漢城之中,其實就是對大帥安全最大的保障。”

    張昭一身灰布軍裝,身姿挺拔,讚許的道:“泰,你做的對。”

    龐泰撓頭一笑,叫過一名軍事參謀,向張昭匯報漢城附近的兵力情況。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