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四布政司出錢,由國泰商行發布采購意向,在丹東港接收由開平港、津港、南方而來的各種物資。這是後期的物資供應。前期當然是由當地來提供。

    這也是張昭要在鴨綠江的入海口建城的原因。這麽大量的物資匯聚,必定是要依據著港口催生出一個人口幾十萬的中型城市啊。

    而移民來自於山東布政司。弘治十六年大明近乎全境受災,百姓流離失所。弘治十七年春,次輔謝遷奉命前往曲阜祭祀孔廟。沿途所見觸目驚心。

    因而,在此時十月份時,移民的船隊一出現,大量的人口開始外流,由登州、蓬萊等港口登船,前往丹東港討生活。

    這其中當然是有阻力的,權貴縉紳們怎麽可能容忍大量的人口流失?那還有誰來給他們種地?給他們盤剝?

    但試行改革衛所司已經借夏的兩淮鹽案開始南下,廢除衛所。釋放出大量的衛所人口。並且,山東布政司在有明一代,並不富裕。時常是鬧馬匪的。

    社會矛盾很尖銳。

    當地的縉紳對移民大潮,辦法不是很多。

    …

    …

    王守仁於十月十六日率部出征。遠在東北方向800餘裏目前才打到“鹹鏡道”的渤海軍還指望不上。

    他率部六千人,越過鴨綠江之後,一麵大張旗鼓的豎起張昭的旗號。“大明第一名將”的名號在朝鮮王國的平安道東道、西道止兒夜啼完全沒有問題。

    弘治十六年,當時的寧遠軍將領丁之陽就率部打過鴨綠江。大明兵鋒之盛,橫掃女真各部。

    對朝鮮王國平安道的豪族們而言,張使相聲威赫赫,這可比他們的使臣在京師裏恭維的下名臣“劉東山”有震懾力的多。

    在殺雞儆猴之後,沿途基本是望風而降。而與此同時,王守仁派新軍營一部,由大將劉二狗率領,合計一千餘精銳,偽裝成朝鮮王國敗退的軍隊,騎馬直奔平壤城而去。

    十月二十八日,剛剛將丹東城歸整出一個大概來的張昭就接到王陽明的捷報:平壤府叛亂的豪族柳氏被闔族盡斬。至此,在短短的半個多月的時間內,大明已經將朝鮮王國最北的三個道的土地全部收入囊中。

    而前往漢城的通道,至此也可以是打開。朝鮮王國境內已是風聲鶴唳。大量的“求饒”文書湧向丹東城。現在所有人都知道張昭在這裏。

    張昭將主持建城的重任交給軍中的後勤人員,也是他的“內兄”,方儲。率領著陸續從金州衛趕來的新軍營和親衛一部並幕僚、參謀們立即啟程。

    於十一月初十,在平壤城中見到初露崢嶸的王守仁。

    平壤城是平安道的首府,乃是朝鮮王國的兩西重鎮。時人稱讚其地形優越:負山阻水,控製西北,俯瞰長江,遠臨曠野。又稱“西京”。

    但是再好的地形,在裝備著火器的精銳部隊麵前那都是紙糊的。更別王聖人用兵“狡詐”,突然的兵臨城下。兩之內就將平壤城攻破,盡滅柳氏。

    寒風蕭蕭,細雨菲菲。

    張昭和王守仁在城頭的樓閣裏飲酒,觀賞著山河美景,順便談論著當前的形勢。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