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諡號“文正”,算是文臣最高的榮譽。但是,他在劉瑾當政時為首輔,這是“道德君子”肯幹的事?他還是很知道變通的。

    搞不好還真就劉大夏、謝遷的道德水平算比較高一點的。反正謝遷死後諡號“文正”,爭議沒有李東陽那麽大。

    當然,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講道德,本身就是最大的“不道德”!

    …

    …

    眼見滅國之議就要定下來,謝遷徑直質問張昭,“若是能以商業手段掠奪朝鮮王國的財富,動用大軍將其並入大明的版圖之中是不是得不償失?安南就是一例!”

    觀景台上一幫重臣們間的“溫度”稍微降了一點。

    弘治皇帝剛剛點頭,不少大臣可是都看到了。中立派基本都被影響,讚同滅掉朝鮮王國。

    而這份滅國之功落到決策的“諸公”頭上,青史上怕是可以記幾筆的。誰不心熱呢?

    這會謝閣老提起安南,眾人倒是有些“清醒”。這又是大明的“黑曆史”。太宗皇帝時,安南屢次叛亂,英國公張輔五征安南,耗費錢糧、人力巨大。

    及至宣宗皇帝時,便將安南放棄,大軍撤回。從此大明倒是不再靡費錢糧,但是太宗皇帝打下的土地卻是丟失掉。

    這事要是在弘治初年的輿論環境下,沒有人認為有問題。大明比開國時丟失的國土多了去。時間長就習慣了。

    但是,放在如今的“語境”之下,那就是大問題。丟失國土,難道不是“崽賣爺田不心疼”的不孝子孫嗎?

    現在,朝鮮王國是否也會出現安南這樣的情況?

    張昭斷然的道:“下官絕不會允許安南舊事重演!實際上,太宗時大明在平定安南的策略是問題的!

    諸位閣老執政多年,都明白一個道理,百姓隻要有飯吃就不會造反。造反的都是失去利益的階層。

    當年既然平定安南,為何還要立國王?當劃分郡縣,派遣官吏,統一文字、語言、度量衡。推廣教育。不出兩代人就能長治久安,讓安南成為大明的一個新糧倉!

    或者,還有更狠的策略,如大明如今遼東四布政司辦理即可!編戶齊民,將中間的既得利益階層殺光就是。”

    謝遷板著臉,沒話。這還什麽?原奴兒幹都司的樣板活生生的擺在眼前的!遼東四布政司有人反叛嗎?反叛個屁哦!有那心思的全部在挖礦、修城。

    戴珊心裏又歎一口氣。看看,又來了!又是有樣板在,諸公如何反駁?

    張昭這個人,真的是心思詭譎。看得很遠。他之前布局的一些東西,現在開始體現出威力來。

    大明,正在按照他的想法,往前奔跑!

    李東陽起身奏道:“陛下,臣以為張子尚之議可行。因借此機會,將朝鮮王國收回大明!自古以來,這就是我漢家故土。”

    看,這就是首輔的水平!自古以來…,

    這真不是扯淡,秦朝時有“箕子朝鮮”。明太祖朱元璋賜國名,就是沿用這個典故。

    “臣附議。”

    “臣附議。”

    一個個的大臣起身,向弘治皇帝表態,聲音回蕩在這“觀景台”上。這標誌著大明對外政策的一個極其重大的轉變!

    弘治皇帝抬起右手,“準!以樞密副使張昭領此事,並朝鮮王國。”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