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的日銷售量加起來均是超過五萬份。

    曾經的第二大報紙論道報在張昭“一統”大明朝的武勳集團之後,正逐漸的喪失自己的地位。如今論道報依舊是屬於“反對”張昭的報紙,但其屬性越發的偏向商業性。

    這一點,從陽州先生沈修賢為河東派大儒唐寬辦理喪事發布頭版頭條的訃告可以看出來。隻要給錢,論道報的頭條就可以上!他們基本沒有任何政治立場。

    但如此一來,論道報反而是坐穩京師、北直隸第二大報紙的寶座。

    邸報依舊是“僵屍報”。除卻那些官府衙門的官吏們會研究上麵的奏章之外,基本無人訂閱。

    文學報總編李夢陽還在堅持用古文寫作,文學報的銷量穩固在日銷三千份左右。依舊屬於在座11家報紙中墊底的存在。日薄西山。隻要報業協會的門檻再提高,或者再來一輪新的競爭,就會被踢出“報業協會”。

    二樓的包廂中,張名尹喝著茶,率先開口道:“張使相年年對外大勝,大明兵鋒無人可及。如今大明的百姓心氣非常高,就喜歡看揚眉吐氣的新聞。咱們報紙想要賣的好,就得迎合這種心理。而這勢必就讓京師的輿論對外變得極其的強硬。”

    一名總編插話道:“柔不可守,剛不可久。太強硬未必是好事。譬如這次,朝鮮王國的權貴們肯定是心向大明的。理應保留他們。而不是一味的喊打喊殺。”

    “平壤府那邊都叛亂了。難道動用大明的軍隊幫他們平叛嗎?這不亂彈琴?”

    “隻要朝鮮王國給軍費就行。有何不可?”

    趙統對這種論調極其的不喜歡話,駁斥道:“堂堂大明軍人豈能淪為雇傭軍?我們維護的是大明的利益,而不是給誰誰當打手!有錢就可以驅使大明的軍隊嗎?這是要看政治需要的!”

    趙統出身新軍營,作風比湯玄策要硬朗的多,而且其人年少,多少有點年輕氣盛,比三十多歲的湯玄策更加難以應對。被批評的總編表情訕訕的。

    這時,有人打圓場,“趙總編不要生氣。言者無罪嘛。咱們也是在相互交換看法。其實,朝廷最終采取何種策略,還是要看張使相的意見。”

    “確實!”

    “以張使相對外之強硬,恐怕會將朝鮮王國吞並吧!之前駐軍、通商、割地三條就是他提出來的。”

    “看成本吧。”

    …

    …

    九月二十五日抵達京師的消息,二十六日的午後,張昭才進宮見弘治皇帝。

    相比於市麵上的各種流言,張昭手頭的情報就要全麵得多。軍中一直就設有對外的情報機構。用於收集各種信息。負責人是錦衣衛的指揮同知。

    羽宜等人是被平壤府的豪族柳氏挑唆百姓打死。目前朝鮮王國的朝廷沒法交出凶手。連殺人的是誰都弄不清楚。

    而其君臣還未下定決心對柳氏翻臉。平壤府那邊的群情洶湧,各種聲音抵製大明的商隊,近乎於叛亂。

    深秋的午後,陽光不解寒。張昭神情平靜,一步一步的登上西苑中的高台。

    弘治皇帝在此召見大臣。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