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皇帝再對張昭道:“衛所製度的廢除,弊端和好處如今上下都看的清清楚楚。既然魏國公已經上書朝廷,此事不應有異議。當令試行改革衛所司執行。”

    著,吩咐道:“去將三位先生請來。再召英國公、戶部尚書侶鍾前來覲見。”

    “遵旨。”

    王嶽領旨意而去。

    弘治皇帝沒有明,但張昭知道怎麽回事。建造海軍之事必然要和閣臣以及戶部尚書侶鍾商議。

    海軍的發展所需經費巨大,不可能全部由國泰商行一家長期獨自承擔。開局可以用鹽商的銀子頂著,後續則必須要朝廷投入。

    這是大明的海軍,又不是弘治皇帝一個人或者張昭的海軍。

    至於懲罰揚州、金陵的士子,以弘治皇帝之寬厚,隻怕多半要“減刑”的。

    …

    …

    片刻之後,李東陽、謝遷、焦芳三名閣臣先行抵達。俱是緋袍,宰輔氣度。

    文淵閣就在紫禁城中,步行過來西苑也不過二十分鍾左右。

    再等一會,戶部尚書侶鍾抵達。

    弘治皇帝授意,張昭再將剛才的“三件事”一遍,道:“百年海軍。大明有鄭和公公遺留下來的造船術,水文資料,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

    但工匠的培養卻是需要時間。此刻若再不奮起直追,恐怕將落後於其他國家。

    想必元輔,兩位閣老,侶尚書已經得知去歲便有名為葡萄牙國的夷人來到我大明的海岸。

    敢為大明的海船可能去到他國?這邊是航海技術上的差距。下官以為大明必須要開始建造海軍了。”

    這話看似在理,其實在扯淡。張昭故意在恐嚇“諸公”。

    至少在明末時,大明的海戰技術是不落後於世界主流的。明末時縱橫在東南海域的大海盜鄭芝龍,在海上可是稱霸一時。

    戶部尚書侶鍾斷然的道:“不行。大明財政才剛剛好轉,鹽稅另有用途,你要建造海軍,國庫裏哪有銀子?軍費開銷已經夠大了。”

    別看張昭和侶尚書“合作”幾次還算比較愉快。但是侶鍾身為財相,然的比較叩門。

    海軍建造的經費,後期是大頭,他能從哪裏省得出來?

    張昭道:“老大人,海軍的建造經費我有辦法可以籌措到。但是,此事必須要用財政預算的形勢下撥給樞密院。”

    著,麵對眾人疑惑的目光,道:“海外多產金銀之地,取之即可。遠的不,便是東瀛島中就有大量的銀礦。若無海軍,僅靠商船如何運回大明?”

    侶鍾還要再爭,首輔李東陽一錘定音,道:“建造海軍之事可行。”又道:“子尚,但對揚州、金陵士子懲處不宜過重啊。你在報紙上的文章,我是讀過的,也認可你的觀點:要給予懲罰。但讀書人是國家的根本,剝奪功名似太過。”

    意料之中的講條件。

    侶鍾忍了忍,沒有打斷李東陽的話。從他的角度而言,當然是更看重財務情況。但從李首輔來看,是要“安撫”張昭。

    謝遷瞥侶鍾一眼,侶尚書大局觀還不夠啊。再看向張昭。他會作何回答?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