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不改都是那麽回事。江南這一帶,除了揚州、蘇州、杭州能有報紙可以和他們抗衡之外,其餘的地方基本都“淪陷”,都受金陵報社的影響。

    冷場了,湯玄策也不介意,繼續道:“我還要通知諸位一聲,按照大明律,無故侵犯他人財產,需要賠償,杖責。真理報將在明的報紙上譴責、聲討打砸者。不僅僅是要求這些人投案自首,還要求他們賠償。”

    著,環顧眾人一眼,轉身離去。

    集賢樓裏,一幫編輯紛紛抱怨,“太狂了。此子太狂!”

    “就是!滿招損,謙受益。此人如此做派,好日子長不了。”

    明理報主編道:“諸位,魏國公本人咱們還是別亂議論。確實取禍之道。白紙黑字的寫著,將來以此為由來查,咱們跑不掉。”

    “不知道劉兄對湯玄策所的追究打砸者責任一事如何看?據我所知,真理報早就報案,隻是應府府衙一直拖著。但隨著魏國公服軟,再在報紙上造勢。恐怕會引起士林動蕩。我們的報道要謹慎。”

    劉主編搖搖頭,道:“明日的報紙,恐怕就是我們的表態。絕對會被張使相盯著。所以,我是建議跟著真理報一起報道的。私下裏怎麽做再。”

    “也是。”

    一眾編輯紛紛應聲下來。

    …

    …

    金陵城,王府。

    王軾,字用敬,湖廣人。順八年進士,時年六十六歲。弘治十七年秋,他的身體已經非常差。屢屢上書請求致仕,希望能返回老家頤養年,歸於故裏。

    但弘治皇帝和朝廷屢屢不批準。蓋因,他於大明而言太重要。就像三邊總督秦紘屢屢請求致仕,一概不批。

    大明朝就有這樣的特色,但凡是能臣,一般都是往死裏用。特別是知兵的能臣。王陽明因去平叛,平定後死在歸鄉途中,不得不是他的遺憾。

    一名文士在王軾幼子的帶領下,抵達臥室,麵見王軾。

    文士躬身行禮,然後畢恭畢敬的道:“老大人,魏國公被張使相拿住把柄,公開支持江南衛所改革,並言兵部管轄軍隊有違祖製。學生敢問老大人何意?”

    王軾平臥著,讓兒子將他扶起來,緩緩的道:“此事是大勢所趨,老夫有何話可?但我輩聖人子弟,便帶不得兵麽?”

    文士欣喜的道:“有老大人這一句話,勝過十萬句。”

    王軾知道此人誤解了他的話。他並不反對張昭對大明軍隊的改革。他是知兵的人,深刻的知道大明南邊的一些叛亂,在九邊而言算個什麽?

    韃靼人才是大敵。而張昭能把韃靼人打得哭爹喊娘,指派一個“跟班”出去就能打出斬首萬餘的大捷,這本事能差得了?

    他是希望日後要給文人帶兵的機會,而不是由武臣壟斷。

    但是,他如今病入膏肓,不得不讓此人“誤解”。他畢竟是要站在文臣的角度,去支持兵部掌控一部分軍隊。他還有門生、子弟將來要在大明官場上混。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