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皇帝點點頭,“嗯。李先生以為此事是否可行?”

    李東陽輕輕的吸一口氣。這根本不用猜,肯定是張昭的主意。這是要進一步的收攏兵權。

    以他的才智,自然明白張昭的打算:認可內閣對軍隊的領導地位,所以把軍費給朝廷管。但要相對保持軍中的獨立性。所以有在子麵前提議要把兵部的職權收歸樞密院。

    樞密院總覽中外軍事,再將兵部的武選司(人事)、職方司(參謀)劃過去。這基本就等同於杜絕文官們插手軍中事務的可能。隻有他們閣臣可以指揮、插手軍中高級將領任命。

    同時,張昭一手會將成國公和武安侯這兩個剩餘的五軍都督府都督權利剝奪。

    李東陽多想了片刻,勸道:“陛下欲行改革之事,老臣自是讚同的。但兵部最重要的職權恐怕有些不妥。劉東山那裏肯定會硬頂。”

    弘治皇帝也不是強勢皇帝,聽到李東陽如此頓感頭疼,苦笑著揉揉臉,道:“確實!李先生有解決辦法嗎?”

    李東陽知道子還是表明出某種傾向性,不好拒絕,道:“請陛下容臣和朝中諸公相商。”

    李首輔的個性並非如劉健那般耿直、強硬。他是連在劉瑾手下幹活都能忍的人。其實弘治皇帝設樞密院隻是換個名頭而已。大明現在最能打的軍隊基本都在張昭的掌控中。

    剩下的一點餘量:十二團營、邊軍。英國公張輔為子執掌兵權多年,京中的十二團營肯定能壓下來。

    九邊精銳,張昭現在管著遼東、薊鎮、宣府。之前在西北大捷後曾統帥諸部。寧夏、榆林、固原三鎮兵馬都曾是他的麾下。你張昭壓不壓得住?

    現在唯一的問題就在於:張昭要收兵部的權。兵部能同意?

    大明會典修成之後,子接受張昭公開上書的建議,要求各衙門明確自己的職權範圍,公開成文。兵部的職權就明明白白的寫在會典上麵。現在要改,難啊!

    弘治皇帝舒口氣,拿起茶杯道:“有勞李先生。”

    他有種感覺,李先生為首輔時比劉先生為首輔更令他舒心。

    …

    …

    且李閣老滿腹心事的離開西苑去找同僚謝遷、焦芳相商。接著召見門生詢問意見。隨後就有要成立“樞密院”的各種道消息在京中流傳。

    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本來,張昭進宮拜見弘治皇帝,京中很多人以為會發生本朝最牛逼的兩個新貴要發生激烈的衝突,但張昭在皇帝麵前壓根沒提這事。搞的眾人意興闌珊。但誰知道張昭又搞出“設立樞密院”的事情來!

    兵部。

    兵部尚書劉大夏徑直在大堂中召見兵部四司堂官們訓話,“祖宗之法自有成例在,張昭異想開。在本部手中兵部職權不會消減。他想都別想。”

    稍後,聞名下的名臣劉大夏劉東山上了一封措辭激烈的奏章。不惜以辭職相逼。

    《論道報》、《邸報》全文轉載,並在後麵附著分析文章。

    京師一下子“熱鬧”起來。弘治十七年的開年大戲啊!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