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問題就在於,明朝政府根本沒有這樣的能力。連銀子的產量都不夠,還個屁!

    而在明朝如今的背景之下,發行紙幣這條路是已經切切實實暫時被堵死。

    大明寶鈔基本成為一個笑話。一貫當“十文”在明間通用。

    張昭自己搞的紙幣也隻是相當於“糧票”、“飯票”在學校內範圍的通用。

    所以,銀礦對明朝而言至關重要。

    當然,隨著地理大發現的逐步深入,全球範圍內的銀礦會多起來。最終還得實現金本位,必須要掌控金礦。

    …

    …

    王守仁一聽就懂。這根本不需要什麽經濟學知識。白銀是貨幣,同時這就意味是財富。

    東瀛有白銀礦,張昭往東打那不是很正常的事?

    而要去東瀛,肯定要被高麗半島拿下來。這是基本的軍事常識。

    王守仁點頭道:“這個情況我倒是不知道。”

    談到這裏,張昭也沒有保留,道:“伯安兄,其實要和韃靼人決戰,勝肯定的是能勝的。等遼東四布政司穩固下來,朝廷也不會缺馬匹。屆時馬政可以廢除。

    有騎兵在手,大勝可期。但是,想要徹底的滅絕韃靼人卻是不可能的。這種情況就像是太宗皇帝時,屢次北伐打得蒙元殘部瓦剌和韃靼望風而逃。但幾十年後如何?

    韃靼人可以退到漠北去,以我們的後勤運輸能力,根本就難以滅掉他們。

    所以,和韃靼人的決戰,要麽不打,打就要滅掉他們,如唐朝那般設安北都護府,把漠北之地都要囊括進大明的版圖之中。否則就是虛耗國力。

    所以,我在子麵前陳述大明接下來的戰略方向,分別是東進,南擴,西進。東麵據有高麗、東瀛,得其國力、民眾以資大明。向南恢複安南布政司,南洋,把持海貿,征收商稅。

    向西打通西域,如人張開兩臂,對韃靼、瓦刺形成合圍之勢。為滅國之戰做好準備。”

    其實,張昭這的是軍事角度的看法。從政治的角度而言,在弘治朝不和韃靼決戰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弘治皇帝恐怕沒有以舉國之力滅掉韃靼人的魄力。

    這種“豪賭”不符合弘治皇帝的性格,也不符合李東陽等輔臣的觀念。

    所以,張昭能怎麽辦?

    第二,在北麵留下一個強敵,顯然更有利於大明內部的改革。

    把韃靼人打得大敗,趕到漠北去能有何用?還不是明成祖時期的局麵?永樂皇帝死後五十年,他的重孫給人虜去了。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在儒家的框架下專心搞文治是沒前途的。

    王守仁大致明白張昭的意思,微微頷首,撚須沉吟著。這是他第一次聽聞“國策”。

    張昭的這想法大概率會是大明接下來幾十年軍事行動的指導思想。

    “聽子尚的意思,大明日後會不斷的向外擴張。那麽,子尚大致要讓大明的土地擴張到何處呢?”

    張昭仰頭一笑,喊道:“二,拿地圖來。”

    這個問題,他非常有興趣和王聖人分享。不知道會不會對心學產生一些影響。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