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王華的仕途明顯有起色。自禦前會議開始慢慢形成製度,儲相們的地位就逐步的固定下來。而王華就是公認的儲相,得以離席會議。

    這是將名望轉化為權勢的一步。更何況現在閣臣還差一名。雖吳寬、王鏊、焦芳都有機會,誰知道李閣老會不會挑選為人忠厚的王華入閣呢?

    第二,遼東是新設的布政司,在中原而言是苦寒之地,要把人調去做官,升官也是應該的。

    王守仁的職責明顯是率守備團營,彈壓原建州五部所在的地方。這得有點本事,需要能人才能幹。

    王守仁接到朝廷的調令之後立即啟程準備前往遼東。他在回信中答應張昭去遼東負責兵事,所以才有朝廷這封敕書來。

    “少爺,咱們今日在哪裏住宿?”老仆跟在馬旁,看著秋日裏的斜陽徐徐落下,張羅起來。

    王守仁騎在馬上,道:“今日先趕一趕路。到錢塘江邊咱們這一路就會輕鬆下來。”

    如今江南地區和北方溝通,主要還是靠京杭大運河。不過隨著國泰商行在華亭、寧波、金陵等地大量的采購物資,倒是讓近海的海路逐漸興盛起來。

    …

    …

    張昭在春城並沒有停留多久,隨著氣轉冷以及京中的消息進一步傳來:李閣老選擇了禮部右侍郎焦芳順序增補至內閣。

    以焦芳焦侍郎的資曆,確實算順序,他真是夠資格的。當然人品很差就是。

    京中道消息對此自然是各種評論。有的人罵李東陽識人不明,焦芳的名聲那不是阿附閹黨才壞掉的,他現在在文官們的圈子中名聲就不好:為人陰狠,有地域之見不喜歡南官,粗鄙,品格不高。

    當然,焦侍郎的能力朝中也認可。

    稍微高級一點的路邊社分析,這是李閣老在酬功。八成是焦芳走通張昭的路線,然後張昭向李東陽推薦的。

    種種法不一。

    真實情況是張昭確實有受到從家中稍帶來的焦芳的親筆信。焦芳在信中言辭謙卑。這相當於是把一個把柄送到張昭手中,而目的就是請求張昭幫他運作輔臣之位。

    張昭確實幫焦芳寫信給李東陽舉薦。當然不是那種“挾功圖報”的方式,而是推薦的方式。他就給李閣老了一句話:焦芳具備服從精神。

    白了,焦芳為做官不擇手段的。你讓他當這個輔臣,他肯定聽話的。

    而李閣老估計很清楚,以焦芳七十歲的年紀隻怕不會在內閣裏搞事,想著爭奪首輔之位。

    具體詳情隻有等張昭回京才知道。

    得知輔臣的位置確定後,張昭就率部返回沈陽城,準備回京事宜。另外也是隨著時間流逝,他必須得把新軍營都帶回來。到十月份就不適合行軍了。

    事實上,自新軍營在春城休整完畢,將兵員補充好,就已經在分批次返回開平城。再等張昭上書朝廷征得同意就可以率部回京。

    張昭在沈陽城等陽明先生到來時,先等到了來敘職的錦義右參將楊升。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