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二日清晨,大明朝弘治中興時代的首輔劉健離開京師,弘治皇帝派內廷大璫蕭敬十裏長亭相送,恩榮至極。

    但不管弘治皇帝如何對劉健加恩、給予榮譽,大明的一個時代終究是落幕了。

    第二,弘治皇帝按照慣例順序任命為李東陽為首輔。謝遷順次晉為次輔。

    在第三名閣臣還未定時,京中政治巨變的消息已經傳遞到東北大地之上。此時張昭身在春城。

    張昭是將最新的行政區劃奏章報上去之後就率部由阿城依次返回春城。阿城(今哈爾濱)雖土地肥沃、地理環境優越,但並未大開發。

    數萬大軍、民夫、奴隸擁擠在這裏自然是白白的浪費糧食。張昭遂率部南歸。而被俘虜的虎爾哈三部奴隸優先前往春城搞開發、安置下來。

    阿城這裏張昭委任一個千戶率一團(1400人)的火器軍鎮守。

    而張昭率部南歸的背景,除卻在阿城徒勞消耗糧草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他有很大的把握由他報上去的行政區劃朝廷會通過。而阿城在新的區劃中並非重鎮。不屬於大明優先開發的第一序列。

    明亮的光線照在山腳下的大帥行營中,九月中旬春城這裏已經有些蕭瑟的冬意。

    張昭書桌的案頭擺著從京師送來的信。他坐在書桌後,慢慢的看著。嘴角的微笑慢慢的揚起來。

    他送到京師的那本奏章的作用,他當然是心知肚明。

    劉健劉首輔喜歡搞“政府大社會”的治國方針,希望減少官吏的數量。他是吃過一次虧的。

    中國古代的王朝,自秦、西漢以後基本上都是皇權不下鄉。地方上的政權先是被世家豪強壟斷,自科舉興起後便是被科舉世家、縉紳所壟斷。

    所以,實現“政府大社會”的治國方略基本是曆朝曆代以一貫之的方針。

    這也沒什麽對錯之分。西方橫霸下五百年的時候,他們也是搞的這種治國方略:不該政府管的事情就不要管,都交給市場去管。

    但張昭更喜歡的是增加大明朝廷的權威和權利。

    因為,要充分的認識到西方的現代化模式所存在的問題。第一,西方這種憑借著自由市場競爭的模式,積累財富靠的是掠奪,然後發展數百年才有的成果。

    一個字:慢!

    要集中力量辦大事。蘇聯和我們補完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課用了多少年?

    第二,西方的自由市場競爭帶來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危機,造成極大的社會動蕩和財富浪費。

    工業化當然是好東西。但是自由、充分的競爭會帶來產能過剩。所以就有那種奇觀:資本家寧可把牛奶倒進河裏去。數一數英國完成工業化之後,在歐洲大地上特別是西歐在一兩百年內發生過多少次經濟危機?

    所以,要解決這兩個問題,需要在工業化的同時,大明的朝廷要有管控市場的能力。

    因而,用張昭的觀點來看,將下劃分為十三個布政司和南北兩直隸這是不夠的。而是要增設官吏充分的調動大明的人力、物力資源,邁向工業化時代。

    而增加官吏的數量和劉健劉首輔的治國理念是相悖的。劉首輔拒絕冗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