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軍將來主要是作為野戰軍來使用。守備軍的主要任務是駐守邊關和國內的重地。

    正所謂: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這是各自的作戰任務不同所決定的編製不同。守備軍就是目前大明軍中最流行的三個兵種配置:神機營(火器)、三千營(騎兵)、五軍營(步兵)。

    具體編製標準參照此時明軍中的精銳:十二團營。即1.5萬人為一營,分三個都指揮(5000人),下麵再設千戶等官職。

    在張昭的軍事改革之後,以五千人為一個師,其中下轄三個團。騎兵團定額為一千人,步兵團定額為兩千人,神機營一個團為1400人,再加其餘輔兵600人,合計五千人。

    三個師為一個軍。

    薊鎮十萬大軍改革之後的編製就是三個師的火器軍,四個師(兩萬人)的守備軍。

    寧遠參將李博濤率部擴軍至兩個師,這隻是守備軍的編製。將來返回來,還是要往火器軍轉型的。

    廣寧軍也擴展到一個師的兵馬,在阿城下遊500裏處橫掃關外諸堡、寨。

    這都是精銳兵馬和老部隊,當然是要給他們野戰軍的待遇。

    其二,李博濤除開率領自己擴編的寧遠軍之外,還加上輔兵二團1400人,其餘兵額全部用仆從兵補充。

    這些仆從兵將來是回不來的,要安排在三江平原上屯墾。

    …

    …

    所以,此刻張昭的大堂之中,除開李博濤、丁四娃、古節、博多衡奧(葉赫部)、丁之陽外,其餘將官全部都在。

    這可不是將星雲集麽?

    張昭把眾將召來,徑直事,這是他一貫的風格,“遼東戰役至此已經全部結束。征討奴兒幹城的戰事還要些時日,我今找大家過來,主要是商議長城內外行政區劃的問題。以及各自的駐軍安排。我準備在過兩就啟程返回春城。等朝廷的封賞下來後就回京。大家都看,有什麽想法?”

    龐泰、李逍遙、劉二狗、王武、方興、杜聲、江馬、庫門,豐生額、江馬等人都是低聲交談起來。

    張昭議事,沒有采取如今明軍主流的議事辦法。而是按照他喜歡的那樣,搞一個橢圓形的會議桌,眾人圍坐著開會。還可以在背後掛地圖,會議桌中放沙盤。

    當然今沒有掛地圖和放置沙盤。雖然議題重大,但氛圍還是比較輕鬆的。

    張昭的核心幕僚趙師爺補充道:“大帥的意思,行政區劃主要是要考慮軍事方麵的要素,以及治理上的要素。大家從軍事的角度去。另外駐守的想法,各位可以暢所欲言。最終還是要尊重大家的意思。”

    張昭喝口茶,準備洗耳恭聽。

    他原本的想法是劃分三個布政司、一個都司。也就是:遼東、渤海、鬆花江布政司、奴兒幹都司。

    但是,從軍事的角度而言,這樣還是有些弊端。畢竟大興安嶺這一帶麵臨著韃靼人強大的軍事壓力。分割成兩個布政司接壤,再加上大寧都司,就顯得特別難以協調。

    他要聽一聽手下將軍們的意見。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