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令默然不語。衛所不完蛋,還能怎麽的?張昭就是在幹裁撤衛所的活兒啊!

    一時間,帳篷中寂靜無聲。

    無可奈何花落去。

    …

    …

    和五六之前張昭派人詢問的不同,八十畝地的“獎賞”一傳開,遼陽軍中五千精銳踴躍報名。隻有隸屬於定遼前衛的一千五百人保持沉默。

    但他們這也隻是一個中立的姿態。他們不願意給張昭賣命,但也不會跟著郭令去大寧都司啊!

    正服役的軍戶每人在遼陽分五十畝地啊。多少人願意舍棄這個跟著郭令西走大寧都司?

    稍後兩,遠在廣寧城(錦州)的王承裕接到從沈陽來的書信、公文,就準備率領著麾下的官吏們動身,前往遼陽開始分配土地。

    廣寧城中的官衙裏,一水的綠袍進進出出。在改革司中八品就算是高官。下麵還有從八、九品、從九、不入流品四個等級。而官員下麵還有吏員。

    吏員又分兩個等級:吏書、吏員。所謂吏書就像是縣衙中吏員頭目的一種尊稱。當然,在朝廷吏部的記載中,就隻有吏員一種等級。

    遼東巡撫張鼐在官衙的後花園裏和王承裕喝茶。

    遼東巡撫的駐地在寧遠。他是寧遠參將李搏濤率兵出征之後,跟著寧遠的官吏前來廣寧。

    王承裕統帥試行改革衛所司,下麵的官吏除最初的八十人,其餘全部從後軍都督府借調而來。他是現在山海關外的寧遠搞衛所改革,把土地全部分配下去。

    第二步就是來廣寧這裏。

    他在寧遠和遼東巡撫張鼐相處的非常不錯。用他給張昭私信裏的話:“張用和,能臣也。”

    此公是成化十一年的進士,由縣令選朝中禦史。按照大明朝的官場潛規則,這是出則任布政使、巡撫,入則為部院官的路數。換言之張大人還有官場潛力啊。雖然他已經五十八歲。

    而縱觀此公的官場履曆,頗有些能到之處。為巡按能安民,為布政使能治理黃河。確實是個做事的人。當然,為人也有言官的銳氣。

    他和張昭就沒什麽往來,倒是和同為進士、名儒的王承裕頗為談的來。

    其實,張昭的便宜老丈人王承裕才有幾分大明官場bug的意思。想想看,王老大人上有父親、一代名臣王恕的遺澤,他自身是關學名儒。走到那裏都受士林尊敬。而且,如今才四十歲。這明顯將來是要做一任尚書才會致仕的人。

    唯一的遺憾就是他沒能館選庶吉士,要是有這個資曆在,妥妥的大明輔臣。而且還會是比較牛逼的那種。

    “宇,你們這是要大幹一場啊!張都督這幾手當真是漂亮。”張鼐有點眯眯眼,話時眼睛眯起來。將近六十歲,身姿佝僂,略顯的暮氣。

    王承裕微微一笑,喝著茶,道:“張前輩過獎。”對於張昭一連串的戲法,他當然是佩服的。最讓他搞不懂的事,朝廷為何會同意罷免遼東總兵郭令。

    張鼐笑一笑,眼見王承裕離別在即,也不兜圈子,道:“宇於朝廷有大功,將來一個總督肯定跑不了。遼東將來也是要設府縣的。我是想著幹一任致仕回家。”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