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升年齡更大,他今年七十九歲,作為數朝老臣,弘治中興的參與者,他直接開地圖炮,“你們隻看到張昭盯著遼東總兵這個位置。難道就沒有看到遼東目前劍拔弩張的局勢嗎?”

    前文過,以大明朝的政治格局,吏部官是唯一敢於且能和內閣大學士當麵“放對”的人物。

    馬文升並沒把首輔劉健、三輔謝遷的臉麵看得多重,直接暗指他們鼠目寸光,“你們整腦子裏想著製衡,製衡,國事就不重要了?

    就算張昭不整訓遼東軍,以張昭總督五鎮這個名分,這五鎮的將官都可以和他牽扯上關係。底下的軍官要投靠他,你們真攔的住?製衡不製衡很重要?

    早點讓他完成移民,開發二十萬戶在籍百姓,然後把他的將軍印收回來,把他總督五鎮軍務的職權收回來,這才是正理。

    現在遼東鎮什麽情況,你們沒仔細的看張昭的奏章嗎?真按照你們的方案處理,把遼東總兵郭令留在遼東,那麽本部請問諸位,遼東的衛所改革、軍製改革還要不要做?

    劉東山建議郭令配合張昭,他會怎麽配合?大明官場上的陋習,諸位難道真的一點都不知道?

    張昭要廢除遼陽諸衛所,觸動遼東總兵郭令的根本利益。兩人在遼東發生衝突結果是什麽?勢必會拖延遼東的改革。諸位製衡張昭的目的倒是達到了。

    但在籍的二十萬百姓何時才能到戶部?遼東軍的整訓到底要不要做?難道,大明多添加數萬精兵你們不願意?

    以本官看來,諸位是因去年的大勝有點飄然然。忘記草原上的韃靼人,忘記南海的叛亂。大明當前的局勢自然是一片大好,但能做的更好,為何不做?”

    馬文升這話的非常公道。

    當然,他這公道話之外,還有張昭附屬送來的書信。

    實話,弘治朝真要論政治權謀,滿朝大臣有一個算一個,排名第一的是誰?李東陽李閣老。排名第二的是誰?當今儲相、翰林學士楊廷和。

    次一檔的人物不太好分。譬如劉瑾、劉健、謝遷、王恕、馬文升、楊一清等人誰的權謀更厲害估計是眾紛紜。

    這兩位大佬那是公認的牛逼!

    但是,張昭的私信並沒有發給這兩人,而是直接給和他從來沒有私交的馬文升。

    馬官這種名臣,人品杠杠的。張昭願意相信他一心為國。

    不要以為這是虛假的。明史中這樣的大臣並不少。所以,青史記載著他們的名字、事跡。

    比如於謙於少保。他難道不知道正統皇帝重新登基之後會弄死他?當時力主另立子的就是他。以於少保當時的權位,奪門之變和孩子過家家有什麽區別?

    但是奪門之變的當晚,於少保什麽事情都沒幹。因為,當時的景泰皇帝的兒子死掉了。太子是正統皇帝的兒子朱見深。他阻攔,於他個人而言是有益的。不阻攔,是對國家有利的。

    再比如:成化朝的商輅商相公,嘉靖朝的首輔夏言,萬曆朝的首輔張居正張相公。

    …

    此刻的事實證明,張昭的眼光並沒有錯。

    馬文升願意因為國事,為他幾句公道話。

    弘治皇帝心中微喜,開口道:“馬尚書言之有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