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遼東都司大約有五萬人的防區要變動,北上並入大寧都司中。

    大寧都司重設,我將在其故地修築城市,劃分土地給百姓,建立預備役製度,建立野戰軍和守備軍兩級體係。

    朝廷先不用單獨劃撥錢糧給大寧都司。但劃撥給薊鎮軍和遼東軍的錢糧不能少。

    大寧都司下屬軍隊的編製、花費,暫時由後軍都督府下屬的幽州商行通過戰爭債券募集的資金支付。因為具體要多少軍隊現在也算不出來。”

    戶部尚書侶鍾道:“張大人,你要控製大寧都司軍隊的數量。不要民戶的賦稅,還無法支付軍餉。那三衛之地就算白打下來了。如果是純火器軍隊,最好不要超過兩萬。”

    兵部的銀子也是戶部給的。侶尚書見劉老大人不大想搭理張昭,先把醜話在前麵。否則,他這個戶部尚書會非常難辦。國庫不足啊!

    張昭“耿直”的道:“侶尚書,民戶的錢糧賦稅肯定是不夠軍餉的。軍餉應該從大寧都司舊地上的礦產稅收、還有商稅上做文章。大明百姓已經夠苦了。不要再增加他們的負擔。”

    侶鍾給張昭堵的不出話來。

    大明朝的特色之一,但凡朝廷想加稅,就找黃冊上的在籍百姓。所以崇禎皇帝時,大明百姓一片連一片的反。為什麽?這皇帝加稅啊!橫征暴斂。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魏忠賢折騰東林黨,征收各種稅賦,搞礦監,在某種意義上對大明朝的穩定是有貢獻的。

    其實大明朝的商人、權貴們富裕的很,從他們口袋裏掏錢才是正理。想著百姓那點賦稅,這大明不亡才有鬼!

    商人、權貴們造反,大明是亡不了的。藩王造反都壓下去了!隻要大明的百姓不反,就不會有問題。

    侶鍾這時才想起張昭一係列的思想、政策。張昭是提倡重商稅,對百姓輕徭薄賦。

    …

    謝遷為侶鍾解圍,對張昭道:“張昭,大寧都司新立,還是歸你指揮。隻是你身上的職務太多。大寧都司要再設一名總兵負責日常事務。”

    著,對劉大夏、五軍都督府的四個都督道:“不知諸位可有人選推薦?最好是以武勳子弟領軍。”

    這是因為大寧都司還沒有徹底的立下來,還在移民中。否則就不是設大寧總兵。而是直接設大寧巡撫,把職權奪幹淨。

    大明朝的巡撫、總督,曆來地位都是高於總兵。

    現在朝廷要依賴張昭搞移民,分他的行政權沒有必要,回頭直接以府縣的方式接收就是。但對軍權確實要分一下。派一個掣肘的武勳過去。

    圖窮匕見!

    首輔劉健先給張昭“加擔子”,謝遷跟著補一刀。數數張昭身上的職務:

    征虜前將軍,充總兵官,總督宣府、遼東、薊州三鎮軍務。轄遼東都司,大寧都司、奴兒幹都司。

    這兵權太大。

    如果是戰時,別現在的職權,張昭直接佩大將軍印,總督京營、團營、新軍營、九邊軍鎮都可以。舉傾國之兵相付,估計不會有人有疑問。

    但現在不是啊!如剛剛禮部尚書張升的:朵顏三衛都已經滅了。

    所以,謝遷這“分兵權”的要求提的恰到好處。

    但是國朝的事情通常是要細品的。張昭剛剛過薊鎮、遼東和大寧三鎮的軍隊調整。別看張昭身上的職務掛的多,但實際上張昭手裏的軍隊並沒有增多。

    而直接設一個大寧總兵,反倒把他手上的兵權給分走。顯然,這個大寧總兵要下轄薊鎮軍,還有北調的遼東軍,以及準備就地組建的大寧軍。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