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誌:蒸汽機發明出來之前,最重要的兩個產業:紡織產業,鋼鐵產業,他都已經涉足,並有成就。

    其實,鋼鐵產業的技術積累,並非一朝一夕就完成的。他那完全是借助於大明朝原有的工匠積累這才得以取得一點點的進步。即:提高了每爐的產鋼量。

    而紡織產業的發展就要順利的多。把飛梭和珍妮紡紗機搞出來,生產效率迅速的提升。京師紡織廠這才短短的數月已經迅速的擊潰北直隸的同行。

    其實,很多人都感受到新時代要來臨,如此刻張昭身旁的衛舉人,他們從湧入京師的人口,繁華的個人消費觀察到。但卻沒有清晰、深刻的認知。

    其實這個新時代,並非是張昭廢除衛所,或者他對外戰爭勝利帶來,而是位於美食鎮東南一裏的紡織廠。

    在工業發展史上,公認的是珍妮紡紗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端!

    紡織產業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有很多個步驟。比如:飛梭是用棉紗來織布的。而珍妮紡紗機用處理過後的棉花來製作棉紗。

    中國古代社會的農經濟有一個很形象的詞語去形容:男耕女織。這個“織”,就是織布。

    南宋的黃道婆改良紡織技術之後,到明代棉花已經得到大麵積的種植。京師附近府縣就是產棉區,關中地區也是。

    經過在西北寧夏鎮、固原鎮設立紡織廠之後,京師紡織廠順理成章的推出提升勞動效率的紡織機器。而這帶來的不僅僅是布匹的大量供應,帶來“豐衣”的表象。

    更直接的後果,它還將打破明朝傳統的農經濟結構,帶來極其深刻的社會影響。這才是給大明弘治朝有識之士們帶來時代潮流變化感慨的根本原因!

    隨著織布機的發力,大量的農村婦女即將失業。婦女很大的可能即將參與農耕中。這勢必也將持續的衝擊程朱理學的根基。

    至於後世對程朱理學最典型的批判標的物:又臭又長的裹腳布,現在估計想都別想。婦女纏住腳還怎麽走路、幹活?吃飯大,還是亞聖的教誨大?

    答案當然是:吃飯大。

    而更深刻的社會變革會演變為:男子外出打工,女子在家務農、贍養老人、孩。繼而開啟城鎮化。這是張昭曾經經曆過社會浪潮!

    …

    張昭對衛孚道:“德瑜先生,你對紡織廠怎麽看?”

    衛孚所居住的遵化距離京師並不遠,都在讀真理報,對京師紡織廠當然是知道的。其今年六月開始投產,隨即出產的棉布就行銷北直隸。

    衛孚由衷的道:“讓人人都穿得起衣服,這是善政。應當大力推廣。”

    張昭就是一笑,“德瑜先生,這件事沒那麽簡單。你保持關注。”

    著話,一行人往鎮裏走。

    這時,張昭第一次到開平中屯衛時站在人群中被風吹開破褲子的男孩認出張昭來,指著張昭叫道:“他是張大帥。”

    舊貌換新顏的鎮被驚動起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