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枚的重量為7錢分,含銀量為庫平純銀6錢4分零8毫(6.408錢)。材質是銀占89%,銅占11%。

    袁大頭是銀本位下幣製改革的利器。因為,袁大頭的真偽分辨非常簡單,容易上手,老少皆宜。十分便於流通。

    弘治皇帝答應考慮考慮,他需要征求重臣們的意見。

    張昭突然思路落到這袁大頭上麵,還因為大寧都司土地上金、銀礦的事。試想,金、銀礦拍賣出去後,由大明商人經營。那挖出的金銀流向何處?

    很明顯,最佳答案應該是流向國庫。但是商人是做生意的,你拿什麽置換這些金銀?

    明朝的紙幣信用早就破產。而大明皇家銀行的銀票,暫時還沒有貨幣功能。

    所以,使用金、銀製式的硬幣去兌換最為合適。同時,這是征收了一筆鑄幣稅。銀元的含銀量實際隻有6.408錢啊!

    …

    張昭離開乾清宮,由駙馬都尉崔元送出來,剛過金水橋,就被李閣老的吏員(秘書)叫到文淵閣中。

    文淵閣位在文華殿後,是內閣的辦公地點。下午時分,內閣中人來人往,隻是保持著安靜。

    很快,張昭就被吏員帶著穿過大堂,到裏麵的堂屋中。

    這裏有六間房屋。其中有幾間光線陰暗。但因為此時內閣中隻有三名閣臣,三位大佬自然是用的向陽的房間。張昭被吏員帶到李東陽的公房中。

    張昭私下裏和李東陽接觸非常犯忌諱,但在公房中見麵、交談就不用擔心這個。

    “下官見過閣老。”

    張昭麵見弘治皇帝穿著緋袍常服。這時,站在公房中拱手一禮。

    李東陽笑嗬嗬的道:“子尚,坐。等我將這封奏章擬完。”這並非是給張昭下馬威,而是一種親近的表示。

    半響之後,李東陽放下毛筆,詢問其薊州鎮的情況,“薊鎮整訓的情況如何?”從李東陽的角度來看,他需要關心薊州鎮的整訓。薊鎮十萬大軍,別改出問題來了。

    張昭把大致的情況了,道:“閣老,軍心士氣可用。隻待後日的戰爭債券銷售成功。大軍就可以發動對朵顏三衛的進攻。”

    李東陽驚訝的道:“這麽快?”

    內閣和朝堂中都普遍認為張昭要等到道路修好後才會發動對朵顏三衛的進攻。而這個時間點恰好和薊鎮軍整訓完成一致。

    這兩條路,分別指的是京城北望古北口的道路,通州至開平中屯衛再轉向喜峰口的道路。

    自弘治十四年春,水泥配方被張昭進獻給朝廷之後,工部就在組織人手重修京中通往四周的官道。但是因時間關係,上述兩條道路還沒有來得及修。

    而老的官道年久失修,用來運輸糧草那消耗得多大?

    李東陽見張昭要解釋,徑直擺擺手。他固然是聰明絕頂之人,但正因為這樣,所以才有自知之明,將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張昭已經證明過他的能力。

    李東陽從書案後走出來,沉思一會,道:“子尚,要不要我給你在報紙上呼籲一聲?讓人真金白銀的拿出來買白條總是很難的。”

    對這次朵顏三衛的戰爭,他還是很看重的。畢竟是他作為閣臣在禦前定下來的。

    如果張昭能夠打贏,並占據大寧都司舊地。那他在朝堂中的聲望將會暴漲。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