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道:“有新軍營鎮守京師,不回再出現那種情況。張昭準備在遷移的衛所所在的府各設府衛所,用於管理征兵、預備役、退役等事宜。歸各都司管理。”

    劉大夏憤然的冷哼一聲。如此大的變動,他這個兵部尚書為何不知道?

    李東陽無奈的歎口氣,道:“東山兄,這是他初步的想法。奏章還沒有遞上來。按照這個設想,等同於裁撤多餘的兵員啊。與你的想法不謀而合。

    另外,東山兄,張昭到遼東屯田,總好過他繼續折騰萬全都司、大寧都司的架構。他想要積攢足夠的錢糧剿滅朵顏三衛,至少要五年的時間。

    鬧個災,收成不好,他恐怕得費十年之功。何妨先答應他?”

    這樣解釋,劉大夏就能接受了。張昭自己願意去遼東種地,確實好過他在京中折騰來折騰去。他現在務實的做法不是抵觸,而是趕緊答應張昭的條件,把張昭送去遼東種地。

    “張昭要朝廷給予什麽條件?”

    “遼東都司劃歸他管。再加上萬全都司、大寧都司,這三個都司的人事權歸他。另外,他有權調動宣府、薊州鎮、遼東鎮的邊軍,以及新軍營,應付朵顏三衛的襲擊。

    內閣那邊,他要求沿途府縣,以及山東布政司配合移民。

    他給出的承諾時,為國家新增二十萬自耕農。重新設置大寧衛,拓土千裏。噢,這話聽聽就可以。光是二十萬戶自耕農的承諾。內閣就願意支持他。”

    明王朝在東北設置的是奴兒幹都司,管理女真諸部。而真正實地控製的區域,大概就是鐵嶺、撫順、本溪一線。差不多是今遼東省的區域。

    明王朝並未設遼東布政司,而是將這塊區域劃歸山東承宣布政司管理。所以,張昭要求地方配合移民,會涉及到山東布政司。

    而所謂“自耕農”,就是在黃冊、魚鱗冊上,繳納賦稅,服徭役的百姓。這是國家財政來源的基礎。其餘的權貴啊、讀書人啊、奴仆啊,明王朝就別想收稅。

    所以,明朝財政窮也不是沒有原因的。稅源枯竭啊!自耕農從來都是土地兼並的犧牲品。

    劉大夏琢磨了一下。他是當過總督的人,上馬管軍,下馬治民。二十萬戶自耕農啊,這條件開出來,朝廷根本沒法拒絕。西北那邊新增萬戶,朝廷上下就歡喜的不行。

    “可以答應。做不到,就讓他在遼東種地。但是,張昭軍權在手,就怕他擅開邊釁。”

    以劉大夏對張昭的成見,也沒什麽擔心張昭造反的話。這隻要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明白不可能。人心在大明!

    至於尾大不掉。這就更扯淡。張昭是默認的將來統帥大軍人選。回頭他手握新軍營,兼提十萬大軍出征,是必然的事。那不比現在的權勢大得多?

    李東陽道:“不會。他沒有糧草、彈藥。他若要剿滅朵顏三衛,必須要經過朝廷同意才能出兵。屯田的過程中,打鬧,不可避免。”

    這一點,李閣老同意非常注意。

    劉大夏點頭道:“賓之,如此便可行。”

    …

    ….

    李東陽把劉大夏給“忽悠”的鬆口時,張昭正將新印刷出來的教材運送到京師職業技術學院中。

    “學生見過伯爺。”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