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皇帝一看到王承裕的文章便有定論,京中其他官員自然也作出準確的判斷。

    這裏麵的緣由,不僅僅是王承裕的文章寫的好。還因為掌握著輿論的文官集團和衛所利益並不緊密,以及報紙在信息傳播上遠超這個時代的犀利。

    四月初五的清晨,真理報第二期如期發行。

    在這兩的時間中,呂紀先呂禦史確實又組織了一批人手寫文章反駁王承裕的觀點。他有魏國公府提供的錢財,有老牌禦史的身份,組織一批文人並非難事。

    但是,也僅限於此。

    第二期的真理報上,頭版頭條是吏部尚書馬文升的文章。他讚成在京師、津衛搞試點。

    這是張昭親自到吏部上門約稿的結果。對於這些朝堂大佬們而言,寫篇文章於他們和喝水差不多。

    接下來則是李閣老的得意門生,戶部郎中徐貴的文章。

    王娘子當日還發愁文章的事,在李閣老隱晦的表態之後,其門生、故舊自然要搖旗呐喊。外加意識到報紙在輿論上優勢的職業噴子們(言官)紛紛投稿。

    真理報第一期的第四版上附有投稿方式和投稿地址。第二期的稿件根本不用愁。

    呂紀先等人的文章都在第三版。

    結果,可想而知。

    身兼總編的王絮雪,用筆名“木蘭”寫一篇鼓吹廢除衛所好處的豆腐塊文章。之所以是豆腐塊,因為文言文的文章都很簡短的。科舉八股文基本都隻有幾百字。這不像白話文,需要用很大的篇幅描述。

    而“木蘭”這個筆名,取自“花木蘭”。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亦有巾幗不讓須眉的蘊意。

    四月五日的真理報在發行後,在京中進一步引起極大的轟動。街頭巷尾,茶鋪酒肆、青樓會館俱是討論廢除衛所的議論聲。

    蓋因,京中有很多衛所。太宗皇帝時期,設有七十二衛所拱衛京師。除開子親軍外,比如錦衣衛就是衛的編製。其他的衛所約七八十萬人都在此次革新之列。

    出朝陽門外沿官道而行半裏,便是一處略顯繁華的集市。並非所有的進京人士都帶著貨物,非得由崇文門進京城。從通州而來的官道直通朝陽門。

    這條道路上自然需要有歇腳、喝茶、吃飯的地方。而京城居,大不易。城外也會匯聚出消費的地點。

    集市中的一間早點鋪子裏,湯玄策坐在店鋪外支起來的桌子上吃著豆腐腦、油條。

    耳邊全是議論在京中搞試點廢除衛所的話語。

    “都要搞試點,要改革,到底怎麽改?咱們京中的情況,和寧夏、固原兩鎮又不一樣。這衛所的土地啊,早就被瓜分殆盡。王老大人再清直也追不回來。”

    “不是王老大人是前吏部官王少傅的幼子嗎?”

    “那頂什麽用?現在不僅是土地的問題,關鍵是那些有著軍籍的士卒這幾代人繁衍下來,子孫早就在京中開枝散葉,各自謀生。誰還願意回去種田?”

    湯玄策穿著帶半舊的直裰,袖口都磨起邊,大口的喝著豆腐腦。心裏微微一笑。

    真理報第二期,本來隻準備發行1000份,但是昨上午供不應求,京中權貴派人到報社求購。昨又緊急加印了000份。總共銷售出000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