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略感無奈。

    大明朝的讀書人,確實有“頭皮太癢,水太冷”的敗類,也有威福自用、不顧國事的閣臣。這洗都洗不白,全是黑材料啊。但是呢,同樣也有些追求理想、正義的人!

    比如,明朝第一鐵漢:楊繼承。比如,濟時宰相張居正。

    王承裕的反應,在張昭的預料之中,但他其實希望緩一緩。退讓他是不會退的。有的人活著,別人就不能好好活。這樣的人要掃到曆史垃圾堆裏去。

    但是,鬥爭也講策略啊!

    他希望先把邊貿的事情落實,他手裏的權力將會不隻是軍權這種大殺器。還有其他的東西。而且固原、寧夏兩鎮廢除衛所這過程中真的沒問題?不是因為新軍衛坐鎮西北的原因?還是讓時間來話吧!

    張昭委婉的勸道:“大人,非是我畏懼人言。事關數千萬人的福祉,以及國策,慎重一點不會有錯。我認為最好是再搞兩個不同情況的試點看看。譬如京師這裏,還有津衛。”

    王承裕微微沉吟。

    他熱血歸熱血,但是快四十歲的人,早不時隻管提出問題,不看結果的愣頭青。最終還是要解決問題,建功立業。

    其實,在明朝,在文官集團而言,不興搞父死子繼這一套。那些重臣、閣臣們的兒子,一般都不會在高位上。文官們更看重的是座師、門生體係。

    所以,王承裕在父親王恕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之下,他其實已經把心思轉向儒學上。

    想想看,快四十歲的從七品兵科給事中能有何作為?最大的概率是給事中九年任滿,外放布政使、按察使,或者在朝中升任寺監的部門。致仕前能混一個非實權的侍郎、尚書就算功德圓滿。

    但是,張昭在西北一頓猛操作,硬生生的讓他的仕途起死回生。讀書人,誰不想身穿緋袍,輔佐君王,下安黎庶?

    “子尚的意思是,京師算是邊鎮之外的大府,而津衛靠海,再搞兩個試點看看?”

    “正是如此。”

    王承裕沉默了半響,點頭道:“也罷,緩一緩更穩妥些。”他想要做成此事,僅憑著“清平正直”,沒有張昭的支持,根本不可能成功。

    前年,吏部右侍郎、翰林侍讀學士王鏊上邊策八條,最後都沒有得以落實。涉及到軍事,必須要有武將的支持。廢除衛所製度,一樣如此。

    張昭“服”老丈人,一切如他所料,都在設想中。心情放鬆,便問道:“大人如今已經麵聖交卸差事,不知道新官職可有消息?”

    西北試點成功,給國家增加數萬在編的戶口,這是要敘功的!

    王承裕喝口茶,淡淡的笑了笑,很有點裝逼感,矜持的道:“聽京中好友,老夫或許將任戶科都給事中。”

    張昭就笑,舉起茶杯恭賀道:“子為泰山大人賀!”

    戶科都給事中,正七品。王承裕看似隻升了一級,其實不然。這個職位很牛逼!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