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他要增強明王朝的國力,以求橫掃漠北。他的舞台,或者戰場都應該在京師。那才是明王朝的政z中心。

    王承裕忍不住歎口氣,隨即調整好情緒,提起寧夏鎮心中一動,問道:“我回西北走的邊鎮。從紅城堡那邊過來時,聽你的長隨陳康,年僅十六的百戶對外放風,你有一個生意,可以彌補那些將官們在田地上的損失。這到底怎麽回事?”

    張昭解釋道:“王大人,這一次廢除非服役軍戶們的戶籍,分配土地。但兩三年內肯定是看不到稅收的。朝廷要免稅。而且,軍戶們人數多,田地出的糧食未必夠吃。

    有一些富裕的勞動力需要消化。所以,我打算在靈州城、紅城堡分辦一個紡織廠。招募百姓進廠製造棉襖,羊毛衣。”

    明代時,棉花早就已經普及開,而且紡織技術都有。成化朝的紙糊三閣老中的劉吉,綽號就是“劉棉花”。因為,棉花耐彈。以此可以得知棉花的推廣程度。

    但是彈棉花終究沒有紡絲織布那麽賺錢,江南一帶的海貿都是出口絲綢。棉花製作的棉襖是主要的禦寒衣物。明軍的紅胖襖裏麵就有棉花。

    另外,羊毛可以用來製作成衣服可以禦寒。這種技術在西北一帶早就有。主要是羊毛有味道,所以沒有推廣開。

    人類的社會性需求,在解決吃飯問題後,第一件大事就是穿衣。所以,第一次工業革命從紡織業開始,是有著其深刻的曆史原因的,而非偶然。

    張昭希望開始逐漸涉足這個行業。

    當然,紡織業能夠消化大量的剩餘勞動力也是不爭的事實。根據媒體的數據,新中國後,紡織產業解決了全國80%的工人就業。

    王承裕出身西北,對本地的民俗一清二楚,沉吟著道:“那銷路呢?”

    張昭一聽就知道王承裕還不算是技術性官僚,過於務虛,道:“辦廠的事,我會讓國泰商行接手,棉花可以向關中平原采購。羊毛則是通過收購所得。

    辦廠所得的利潤,一個是用來兌現瑞昌號手中的銀票。另一個就是分錢給軍中的將士。這部分會以股份的形式發出去。軍中百戶及以上的軍官才有資格購買。股份將來可以轉讓。

    至於銷路。北地這麽冷,賣的便宜點,總會有人要的。”

    這年頭,衣服是短缺的必須品。而能禦寒的棉衣更是必須品。

    並且,辦這個工廠,他心中還另有計劃。這隻是一個開始。

    王承裕忍不住點頭,張昭的很清楚。這足以解決他此次到西北來清查土地,廢除軍戶們戶籍所帶的種種震蕩、影響。再想想父親在信裏給他的話。

    他能來西北,不提王家和張昭的交換,裏麵還夾雜著他女兒的婚事,單張昭這個辦廠的想法,思慮的很周全。顯然並非臨時起意,而是早有預謀。如棋手一般,走一步看三步。

    此子確實非常有才幹,才華橫溢!

    當然,這種才華不是指的詩詞、經義,而是指的經世濟國之才!

    王承裕道:“你中午留下來陪老夫喝一杯。”

    他不自覺的擺起長輩的架子。而這意味著什麽,不言而喻。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