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中陳設精雅,燒著炭盆。李東陽穿著藍色的長袍,正在書房內徘徊,見李教諭進來,興致頗高的道:“彥聲,來,來,給你看一封書信。”

    著將張昭的來信給他。等李教諭凝神看完,感慨的道:“子尚經過西北的曆練成熟許多啊!在被封爵的情況下,依舊有憂國憂民之心。不錯。”

    李東陽手裏的信,是張昭在花馬池城的城牆上和軍戶聊過後,思索數日,重新寫的改革意見。還有奏章。他寫信來,一方麵是希望李東陽支持他,另一方麵也是請教李東陽。

    治國理政,李閣老是行家裏手。

    李教諭是個讀書人,對政務、軍事基本不通。不過最近京中輿論鬧的沸沸揚揚,去九邊遊曆的李幽已經回來。他找李幽來問過。譬如,張昭的第一個提議:輪換。

    國家養兵靡費錢糧,九邊各軍鎮的兵力都隻是基本維持著戰略防禦。哪來的兵力輪休?這不是扯淡?

    第二條:退役士卒分配土地,給安置費。錢糧還好,土地從何而來?別衛所裏的土地,那都是黃冊數字而已。真正的土地那些世襲的軍官們和侵占土地的權貴會拿出來分給底下苦哈哈的軍戶?

    做夢!

    第三條,預備役的方法更改。由府縣自己和縉紳協商後,組織人手訓練,成立各種預備役衛所,改為府縣將青壯送到邊軍中訓練,若幹月後再放回。

    這一條略有點靠譜。但是,換湯不換藥。青壯還不是掌握在當地的縉紳手中。韃靼人打來,難道還指望縉紳把自家的青壯拉出來去博命嗎?有什麽用?

    李教諭道:“大兄的意思是…”

    李東陽撚須笑道:“叫彥聲來,是想讓你知道你教出一個好弟子。我可是聽子尚在名帖中業師一欄填的是你的名字。等子尚回來,你要多督促他讀書。”

    李教諭常年教書育人,對弟子取得成就當然高興,但真沒有憑著弟子富貴的想法。此時,笑道:“大兄喜不自勝,怕是還有子尚來信請教的原因吧?”

    這話的有點犯忌諱,但這要看誰來。李教諭是李東陽的族人,關係一向親近。

    李東陽頓時哈哈大笑,“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嘛!”

    之前,李閣老大力支持張昭,將其當做同鄉後輩照顧。但沒想到張昭一飛衝啊,即將成為國朝排名第一的統兵大將。而此時張昭就其決策來詢問他的意見,這裏麵的政z意義非同尋常!

    閑篇扯完,李東陽收斂笑容,緩緩的道:“子尚要在固原、寧夏兩處做試點,不僅僅是他奏章裏提到的那三條,還有在書信裏提到的廢除衛所製度。試點,原則上我是同意的。但廢除衛所製度是改變祖宗成法。阻力非常大。你替我回一封信給他。”

    以張昭此時的地位,李東陽想要拒絕他的書信求助,需要費點心思,免得鬧得不愉快。

    李教諭這才明白族兄叫他來的目的,點頭應道:“好。”

    …

    …

    九月十七日,李教諭的書信發出時,張昭正帶著親衛,經由慶陽府取道長武、淳化一線,走出黃土高原,抵達關中平原,準備前往三原縣見王恕。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