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的親衛本來隻有一個排40人,戰後抽調一批老兵補充進來,組建一個警衛連。他帶在身邊的通常是40人。一個個穿著土布軍裝,背著燧發槍,精神十足。一看就知道是精銳。

    當然,他們都是騎馬的步兵。

    跟著張昭的還有韓瓚的騎兵連。這才是馬上作戰的騎士。目前韓瓚才招到80人,算上韋州大捷幸存的0名士卒,隻有100人。張昭給騎兵連的滿額是加強連的編製,共00人。

    林同作為斥候隊的隊長,副百戶,亦跟在隊伍中。

    這次來花馬池,差不多算是騎兵連的一次拉練。

    張昭和都指揮劉雄客氣幾句,兩軍匯合在一起,往花馬池而去。張昭問道:“劉參將,新軍衛的新兵二團到了嗎?”

    “回張相公的話,他們已經派人來拿著文書來通知。大約在今下午時抵達。”

    劉雄一身甲胄,騎著馬跟在張昭身邊,顯得頗為恭敬。

    張昭目前還沒有被朝廷冊封為“新秦伯”,所以眾將基本都是跟著新軍衛上下討口彩,以“相公”稱呼之。

    張昭點點頭,在巍峨的明長城麵前略作停留。吩咐道:“帶我去王都指揮殉國的地方看看吧。”

    此時隨著總督府一聲令下,花馬池、鹽池、韋州、萌城一帶都在用水泥修築城牆,堡、寨。花馬池屢次被韃靼人打破,到處都有民夫、工匠在修繕城牆,不下四五千人。

    劉雄步行著,將張昭一行人帶到花馬池城東南角一座被破壞的石堡前,低聲道:“張相公,這裏就是王都指揮的殉國之地。從石堡的痕跡看,韃子是先用投石機轟擊,再用攻城車攻進去的。王都指揮麾下剩餘的數百人全部戰死。”

    張昭、王武、龐泰、韓瓚、林同跟著劉雄走進石堡中,裏麵隨處可見大片幹涸的血跡。

    劉雄講解道:“據聞,韃靼的可汗王子曾經在開戰前招降過,但是被王都指揮拒絕。他麾下的五千人全部戰死,無一幸存。屍首全部都被韃靼人埋在城外的坑中。”

    張昭仰望著陰森的石堡,注視著牆壁上斑駁的血跡,仿佛還能聽見當日王泰等人寧死不屈的廝殺聲。這是民族氣節啊!輕聲感懷道:“曆史記不住他們的名字,但不會忘記他們的功績。劉參將,在這裏給他們立個碑吧,供後人瞻仰。所需的用度,都由我來出。”

    劉雄點點頭,沉默片刻,道:“張相公,以下官的身份給他們立碑沒得辱沒他們。以相公的身份立碑,他們的英靈才能得以安息,名字才會被傳誦。”

    張昭輕輕的點頭。這正是他前來憑吊的原因。他想為這些人做一點事情!

    不是朝廷、史總督、邊將們不近人情。王泰等的後人都有撫恤。而是這種精神的感懷、延續,隻有他這個後世之人懂。

    從石堡裏出來,張昭令人拿來酒,敬此地的英靈三碗酒,道:“我提議我們為王都指揮他們這些不屈的男兒默哀三分鍾。”

    王武、龐泰、韓瓚、林同、新軍衛的將士,並劉雄、以及他麾下在此地的千戶、百戶,還有附近做工的民夫都停下來,默默的低頭。

    上午時分,颯爽的秋風掃過,地間一片肅穆。有某種精神在傳遞著。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