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武英殿中同樣是一片喜氣洋洋的氣氛,外加口水橫飛。

    朝堂重臣,的直白點,就是閣臣,七卿,外加英國公張懋,成國公朱輔,鎮遠侯顧溥。弘治皇帝不喜言官,這種時候當然不會把言官們叫來。

    在武英殿中群臣齊齊向子表示祝賀後,立即開始互懟。不是為張昭封侯的事,這已經攔不住的!威寧伯當年斬首多少?成化皇帝和當時的閣臣們那麽廢,都知道給侯爵,他們難道還不如嗎?

    群臣們爭論的焦點是:接下來,在西北是采取防禦,還是進攻?今時不同往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新軍衛這等強軍在手,由新崛起的名將統帥,還不許他們做做夢?

    這些年弘治君臣可是被韃靼人搞的焦頭爛額,一個耳光接著一個耳光的挨!

    最後還是首輔劉健一錘定音,“西北戰事接下來的走勢是出塞作戰還是就地防禦,讓朱、苗、史三人和張昭把情況報上來,朝廷再做決斷。不急於一時。

    此次韋州大捷,朝廷要明示下,鼓舞軍民士氣。今日議事先把張昭的賞賜定下來,好叫下士民安心。朝廷不會虧待有功之臣。

    另外,以兵部的名義行文,催促西北將戰事詳情和有功將士的名單報上來。待班師回京後,朝廷將會封賞諸將士。”

    關鍵時候還是首輔靠譜,維持會場秩序。

    謝遷和劉健、李東陽配合默契,當即道:“理當如此。當年太祖高皇帝定下來的規矩: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現在當討論該給張昭以何等爵位,是否允許世襲。”

    明朝的爵位體係,複雜也複雜,不複雜也不複雜。首先,得分宗師和功臣外戚。

    外戚封爵,這是慣例。譬如成化朝的外戚,長寧伯周彧。當朝的外戚壽齡侯張鶴齡。而駙馬在駙馬都尉崔元之前,都不得封爵。後來嘉靖皇帝看崔元比較順眼,因為崔元曾經去安陸接他上位,所以給了爵位,就此成為慣例。

    功臣外戚的爵位按照明太祖的規定分為:公侯伯三種,分七個等級。一等公、二等公、一等侯、二等侯、三等侯,一等伯,二等伯。

    但是呢,明朝在封爵的旨意中是不明幾等的,而隻是區別公侯伯。所以,要搞清楚爵位的等級,還要從爵號、食祿等待遇上去區分。這個就會很複雜。

    像平江伯陳銳,他本來是弘治皇帝在名將王越死後倚重的第一帶兵大將,然後被剝奪食祿在家閑住。這絕逼就變成一個二等伯。最低檔次的那種。

    爵位還有一個區別,分為是否世襲。

    所以,謝閣老此時提出來的問題,一樣很有“嚼勁”。夠朝臣們口水一會。

    李東陽一看這架勢,當即先開口道:“如此大功當賞,但張昭還年輕,不宜給世襲爵位。”

    李閣老看著是在壓張昭,實際上是幫他。現在爵位就給世襲,回頭功高不賞怎麽辦?到那一步,基本上皇帝就的琢磨把你弄死。

    王恕能看出來張昭日後必定為弘治皇帝對外作戰的第一選擇,李閣老豈能看不出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