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步履穩穩的往城樓下走去。星光、月光、河水、城樓在他身後構築成一幅靜謐的秋夜畫。

    明朝的曆史,原本會是什麽樣的?明弘治十四年是公元1501年,而一百多年後,也就是1644年,以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而終結。明末的苦亂,那是何等的深沉!

    而之後中國便落後於世界,以至於有西方橫行下五百年,有近代百年國恥。

    他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怎麽會忘掉這一段曆史呢?

    他要改變這曆史的航道。那麽,在這場戰役中,他就要帶著新軍衛活下去,取得勝利。

    勝,他將擁有著初步改變曆史的資本(戰功)!敗,他來到明朝的所有痕跡就會被抹掉。剛剛開始的燧發槍改革恐怕將會夭折。曆史將回到它“正確”的軌道中去。

    此時此刻,他就如同是在一個曆史的十字路口!

    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重大的決策,會是在一秒鍾之內完成的。必定都會經過反複的思考、醞釀,才能下最終的決心。張昭一樣如此!

    傍晚時在指揮所木樓上的掙紮,剛才在城樓的感慨、徘徊、猶豫,都是在腦海中醞釀著,而種子…

    其實,傍晚時並非是柵欄要挺不住衝擊,他才作出妥協:同意放百姓進營。而是,他內心中已經清楚的意識到,他根本無法驅趕柵欄前的百姓!

    他隻能麵對現實!這是這幾個時內,所有思考的種子。直到剛才,得知韃靼主力的具體兵力,他最終做出決斷:打!

    明日決戰!

    …

    …

    龐泰、趙辰兩人在遊擊將軍府大堂的沙盤邊做著功課:明日出戰,如何解決射程和被風箏的問題。張昭去城牆上思索時就把任務布置下來。

    “相公…”燈火通明的大堂中,兩個青年站起來,“我們還沒弄好方案。”

    張昭點點頭,做個手勢,示意兩人坐下來,“你們先繼續吧。等會會上討論。”

    龐泰微微眨眨眼睛,他發現少爺身上似乎有著某種變化。神情堅毅,目光沉靜。探詢看向跟著進來的李逍遙。

    李逍遙邁過門檻,喜滋滋的道:“剛才林同在河對岸發來確切的消息,圍困我們的韃靼兵力為三萬五千人。”

    時間將近八點,軍中總旗以上的軍官正紛紛來到大堂中。每個人心頭其實有些沉甸甸的,下午的局勢都看得到:新軍衛處在全麵下風中。而這個消息倒是讓眾人的心情略好一些。三萬五千韃靼騎兵不算太多。

    議論聲中,張昭輕輕的敲敲桌子,對匯聚到大堂中的八十多名總旗及以上的軍官道:“我們現在開會。”

    大堂中的軍官們頓時肅然。坐著的百戶、副千戶們挺直腰杆。站著的總旗們全部都是立正的姿勢。眾人的目光都看向坐在沙盤長桌上首的張昭。

    張昭沉吟了數秒,組織著語言,沉聲道:“諸位,昨上午我們還在討論韃靼人南下的意圖,而此時局勢已經到了很危急的時刻。戰場形勢瞬息萬變。

    我對當前的局勢,有兩點判斷。第一,韃靼的王子依舊有和我們決戰的意圖。他正在用各種手段在削弱我們新軍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