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張昭麵臨著這個選擇:收,還是不收。

    從他個人的角度而言,他是不想收的!戰爭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慈不掌兵!新軍衛的宗旨確實是:保家衛國。但具體到這場戰鬥中,他,作為新軍衛的指揮使,要為麾下三千兒郎的性命負責!

    這個時候心軟,等幾個時後或者明,新軍衛全軍覆沒,包括他自己要被殺死的時,他靠後悔有用嗎?他找誰理去?

    所以,必須要有所權衡、取舍。

    但是,新軍衛現在不像在城池中,他們是在營寨中。這不是“不收”就能“不收”的。近三千百姓擁堵在營寨門前,而且韃靼騎兵並沒有發起衝鋒,新軍衛能在此種情況下對百姓開槍嗎?

    以他給新軍衛的士兵、將校樹立起來的三觀,這種命令根本就不能下。

    而營寨再過一會,隻怕就被推到。

    更關鍵的是,要看到他此時作出選擇更深層次的影響。

    現在收留被虜來的百姓,和不收留,會直接影響到新軍衛接下來的作戰計劃。

    不收留,新軍衛還有一些時間,大致會是六到八時間,來和韃靼大軍周旋。轉機或許會出現在某個時間節點中。別老看到新軍衛有的後勤壓力,韃靼大軍沒有?

    要知道,花馬池往西至靈州,往西南至寧夏中衛、固原城這一片數百裏的區域,在一個月之前剛被搶過。現在不是“堅壁清野”那麽幹淨,物資絕對是不豐富的。

    王子用三萬大軍,姑且按照三萬算。因為,今中午韃靼大軍過河時有兩萬餘人,算上昨永謝布部的四千(五千被殺了一千),再算上下午時來的數千兵馬。

    這之後戰場被遮掩,韃靼如果不在韋州城頭能觀察到的地方渡河,具體兵力新軍衛是無法估算的。

    按照三萬人算,圍困新軍衛十左右,絕對會有很大的後勤壓力,韋州城外可沒有草給牛羊吃。

    想當年,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對持,不就是發現袁紹的破綻,然後去烏巢燒糧。

    收留,那就意味著新軍衛在今晚上就得拿出作戰計劃,最好是明就要和韃靼大軍野戰,決出勝負。

    張昭對這個方案,其實信心不大足。

    其一,射程上,新軍衛並沒有占據絕對的優勢。對麵有投石機和步弓手。其二,新軍衛的訓練時間還不夠,預估能執行排槍戰術的隻有四個連。

    其餘18個連隊,能否在行進中保持隊列發起攻擊,張昭心裏沒底。

    千般念頭在張昭腦海中打轉。他現在算是明白曆史書上辯證的觀點:曆史的大趨勢有必然性!比如,從奴隸社會轉向封建主義社會,再往資本主義發展。這是必然性的。

    而在必然性之中又有著偶然性。關鍵性的曆史人物的決定,會推動曆史進程。

    他現在就處在這麽一個緊要的關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