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長城綿延萬裏,東起山海關,西抵嘉峪關。在數百年以來抵禦著胡馬的侵襲。

    然而,明長城在弘治年間屢屢被胡騎打破,視若無物。山川之險沒有用,關鍵還是在人!

    弘治十四年,閏七月初七的下午。在明軍主力精騎撤退兩後,韃靼大將火篩率鄂爾多斯萬戶、土默特萬戶共計兩萬四千餘名騎兵抵達明長城外。

    駐守在長城上的明軍十人的隊立即點燃烽火向長城各處報警。一道道的烽煙在烽火台中燃起。延綿的向遠方而去。通報韃靼人的到來。

    稍後,胡騎如潮水般的湧來,將駐守在這段城牆的明軍旗給淹沒,向南而去。

    明長城中重要的關隘當然會重兵駐守,為什麽韃靼騎兵每次南下都要走花馬池這個關口?

    這是由其地理原因所決定的。

    第一,花馬池是寧夏鎮的最東端,同時是榆林鎮的最西端。兩鎮的重兵在接到警報後根本沒法及時來支援。鞭長莫及!

    第二,鑒於第一個原因。那麽,明軍隻能在花馬池修建城池,囤積重兵。但是,注意花馬池的地貌。它屬於黃土高原北部的風沙區。這裏並沒有良田、水源。

    駐紮五千人已經是後勤的極限。而五千人是守不住這一段幾十裏的明長城的,漏洞百出。

    第三,越花馬池之後的地形是難得的平原地區。很適合大規模的騎兵展開。

    像延綏地區,越過長城後,其地形溝壑縱橫,地形黃土高遠地貌。不利於騎兵行進。在成化年間的名臣餘子俊修築大量的堡壘後,其防禦體係就穩固下來。

    額外還有一個原因,韃靼騎兵長期從花馬池入侵,這裏的城防強弱、虛實其實都被摸得很透徹。在兵力優勢之下,攻破長城的辦法不要太多。

    …

    …

    火篩率部作為大軍前鋒,他們兩萬四千人並沒有帶輜重,而是隻攜帶若幹幹糧,箭矢,越過長城後,立即就往鹽池、靈州、韋州一帶入侵。

    他這種級別的大將,很清楚怎麽獲得搶掠的最大收益。打破長城後,首先不要著急攻城、搶掠,而是要用騎兵直撲固原鎮,壓迫住固原鎮兵馬不敢動。

    然後,分兵搶掠府縣,再從容的把“戰利品”帶回草原上。這些年下來都是一套流程,明軍的主將們都是心知肚明,不會出城死戰。

    花馬池城的城牆上。午後的陽光在血跡斑駁的城牆上泛著白點。

    參將王泰沉默的看著數萬韃靼騎兵馬踏黃沙望南而去,憂心忡忡的扶了下紅纓頭盔(避雷針款式的那種)。蒼老麵龐帶著深沉的疲倦感。

    身旁的千戶請示道:“大人,咱們現在怎麽辦?”

    花馬池城還沒破,但是和城池相連的長城被韃靼人占領。如果不將韃靼人從長城上趕下去,花馬池城的城防等於丟掉三分之一。這是將生死寄托在韃靼人一念之間。

    而如果出兵去搶邊牆,則不然會立即引來韃靼大軍的圍攻。韃靼人又不是傻子,能讓明軍重新把花馬池這段長城給封鎖起來?

    現在的選擇題:出兵立即死,不出兵晚點死或者不用死。

    王泰年紀約五十歲許,打一輩子仗坐到這個位置,一個正二品的都指揮,可謂有所成就。他現在麵臨著選擇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