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的房間就在餘夫子隔壁。等店二送了飯菜上來,他吃過後,洗漱睡覺。

    躺在床上,回想起此行的種種,總結得失、對錯。這樣來提升自己。正所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從他穿越而來,時至今日,總算是將開局的“難題”解決。先賣染料配方籌銀錢,打通進餘夫子的關節。卻沒想到餘夫子不在書院鄭要等待。

    在家裏等待的時間中,劉大戶上門試探。局勢不樂觀。他招募長隨等在青龍鎮明理書院,總算是第一時間趕到書院。

    又“挑釁”餘冠留後手,不得已而對餘夫子強硬,方才令餘夫子將“統計辦法”送到徐郎中手鄭再到今夜去徐府,完成心照不宣的“交易”。

    前麵的波折很多,倒是這次京中之行非常順利。額外還認識李教諭,得到一本八股文集。時文,就是指的八股文。他日後有心的話,可以和李教諭來往。

    有這樣一個老牌教諭照拂,他在宛平縣士林中要好混得多。

    但是…

    張昭到現在已經回過味來。按照李教諭和餘夫子的判斷,他們兩人都不看好他在今年能考中秀才。但是他腦海中記憶中,張昭可是自信滿滿啊!

    是相信一個書院的院長和府學教諭對考試成績預期的判斷,還是相信一個兩個月前才成為童生誌得意滿的青年的判斷,這不需要思考吧?

    他在解決開局的難題之後,他的計劃遇到新的問題:將來的科舉之路未必順暢!

    …

    …

    穿越到明中期的弘治朝,張昭的計劃從一開始就很明確:走文官路線。

    他需要先參加科舉,以文官的身份進入仕途,再來思考官途。在這個過程中,最好的結果是今年考中秀才,沉澱三年,再鄉試、會試。二十一歲進入仕途。

    而且,科舉的名次最好要高。因為,成化朝的內閣大學士李賢定下潛規則:非翰林不得入閣。他的目標是在日後執掌明王朝的中樞,進入內閣是必要條件。

    按照明朝的科舉規則,前三名直接進入翰林院。後麵的人則需要參加館選。名詞越高,錄取為庶吉士的概率越大。比如,幾十年後的張宰相。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高中二甲第九名,授庶吉士。

    但是,現在,他這個計劃根本沒可能實現!

    張昭早年讀書,到十七歲今年二月份第一次下場,連過縣試、府試。很有神童的派頭。雖然府試成績吊車尾,但張昭很有誌氣在今年考中秀才。

    張昭一個理科生,古文功底能有多深?八股文,他是學渣水平!他檢索記憶,當然是信任張昭的判斷、八股文的功底。直到此刻,泡沫被李教諭、餘夫子戳穿。

    和輕取狀元、探花的明穿前輩們相比,這讓人情何以堪!

    那麽,現在該怎麽辦?

    …

    …

    “十三年秋,張公往見郎中徐貴。席間有宛平縣令徐旻、府學教諭李相鐸。張公年方十七,英姿勃發,談吐有金玉之聲,滿座拜服。(徐)旻讚曰:子他日當佐子。(李)相鐸異之,贈書饋言:子尚下俊傑也。”

    ——楊慎,《丹鉛錄,雜談》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