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女士昨天上午趕到黃浦區招辦求助。原來,前天下午劉女士家裏收到一封由本市西南片某高校中外合作學院寄來的錄取通知信。粉紅色的信紙上寫著:“你已被我院錄取在本科工商管理專業。請持本通知書於7月7日至9日9:00至17:00來院辦理報到注冊手續並繳費。學生需繳納費用9千元/每學期,代辦費1500元/每學年。”信上還蓋有某大學中外合作學院的圖章。

    “自上周成績公布後,我們家都鬱鬱寡歡。昨天突然收到一封本科錄取通知書,我們一家欣喜若狂,但冷靜下來覺得不對勁,我們並沒填報這個誌願,對方為何錄取我們呢?”劉女士告訴記者,當看到錄取通知書下麵的一行小字:“本校是經上海市教委首批批準承認的中外合作院校之一”之後,她才冷靜下來,當時感覺像“從天堂掉到穀底”。

    原來,這所打著他們學校旗號的中外合作學院無權提供本科學曆教育。其前身是浦東一所民辦繼續教育學校,3年前寄掛到該大學名下,擁有自己的獨立法人,其招生並不列入大學的學曆教育招生計劃中。此次,該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上寫“學生被本科專業錄取”並不確切,因為它沒有資格進行單獨的本科教學,其本科項目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考生最後1至2年須前往英國的大學讀書,最後拿的是英國的學曆,非國內學曆文憑。

    這些差點踩踏到“錄取陷阱”的考生,基本都是高考分數未達到二本分數線的線下生。有些考生盡管總分與二本分數線隻相差幾分,但減去“加1”科目後,“語數外 綜合”4門總分較低,連第三批(高職、高專院校)錄取控製參考線都達不到。很多考生和家長陷入“本科不進、大專院校也進不了”的恐慌之中,一些辦學機構就利用考生和家長的這種心理,乘虛而入。

    在一次大型普通高校專科門口,一名高三考生的家長王先生向一位自稱本市某民辦高校招生工作人員詢問道:“專升本要考試嗎?現在專升本考的人多不多、難度大不大?”該工作人員馬上許諾:“專升本考試比高考容易,隻要考生填報我們學校,能篤定專升本”

    事實上,目前本市共有18所院校招生“專升本”學生,為進一步提高報考門檻,一方麵學校縮減招生計劃,一方麵要求考生具備一定報考資格,“專升本”考試也需要考生付出努力。

    考生在收到由招生院校填發的《錄取通知書》後,一定要通過招考部門核準、授權的網站和媒體等渠道核對《錄取通知書》的真實性,未經這些渠道公布的錄取結果無效,要嚴防不法分子利用假錄取通知書進行詐騙。另外谘詢會上一些不正規的辦學機構往往“不請自來”,在路口散發資料,冒充招生人員和家長交談,幫學校“拉生源”,他們提供的信息並不權威。所以考生和家長不可輕信谘詢會上聽到的信息,因為其中真假信息摻和。

    出國留學,多個“不趕時髦”的心眼。

    往往高考一結束,一些海外院校就將目光瞄準中國市場,各盡其招,開始生源“爭奪戰”。而越來越多的家長,對落榜生的海外留學也愈發青睞,他們希望海外留學能幫助考生擺脫高考“失利”陰影。留學中介為申請者提供了方便,但一些黑中介的出現卻使不少學子賠了錢財又搭上了寶貴的時間。

    據了解,這些“黑中介”有些是有營業執照的公司,但沒有專營許可權;有些根本就是沒有營業執照和固定辦公地點的“皮包公司”;有些則是違反我國有關規定,以國外各種形式的中心及基金會的名義,非法從事出入境中介活動的境外機構、外國在華機構及中外合資機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這些留學黑中介為牟取暴利,引誘客戶,常常設置各種陷阱。

    例如,有的留學中介機構在宣傳資料中誇大其詞,不如實介紹國外學校的現狀、教育設施和食宿生活等,使留學生到國外後被迫轉學或中途退學回國。他們常常在宣傳資料翻譯上做文章,如將國外的專業學校譯成綜合性大學;將結業證書譯成學位證書等等。他們慣用的手法是偷換概念,如宣稱“隻要修完我們合作的國外語言培訓學校課程,取得某大學承認的證書後就有機會進入該大學深造”。其實“有機會”並不等於“一定”能上。中介機構為了得到服務費、學費定金及境外學校的高額回扣,在聯係學校時專找簽證和入學相對容易的語言學校。由於中介機構的誤導,相當多的留學生在語言培訓課程結束後無校可進,陷入兩難境地。除了在資料中進行不實宣傳,一些中介機構在廣告中也極盡誇張之能事:“無論你的條件優劣,學曆高低,憑著公司強大的政府背景、完美的包裝技巧,以及95%以上的簽證率,都能讓你輕鬆實現留學夢。”實際上,簽證成功與否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剛開始就滿口承諾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湖北江漢大學的小嫻與海南一家中介簽訂了赴德國留學的委托書,並按照約定先後向這家中介交納培訓、中介等費用7萬元。2000年12月17日,小嫻前往德國,結果發現那邊的住宿和就讀學校與中介宣傳資料上介紹的情況相差甚遠,更糟糕的是,由於有兩份成績單未通過有關認證,無法獲得德國大學通知書。小嫻在德國呆了4年,前後花去37萬元,雖經種種努力,仍然無法進入正規大學的門檻。

    目前全國還沒有統一、規範的留學中介服務合同文本。中介機構利用客戶對申請過程不熟悉的弱點,在合同中寫入一些模棱兩可,看似公允,實則有損客戶利益的條款。比如承諾申請大學之後,會幫你聯係條件好的住房,或提供打工機會,而在違約責任中卻有意避開。有的中介機構在提供服務之前,不把商定的細節內容寫進合同,還有的根本就不簽訂合同,一旦發生糾紛,客戶權益得不到保障。

    “沒有消費者的理性消費,就不可能產生成熟的市場。”非法留學中介機構就像假貨一樣,如果人人都抵製,自然就沒有生存的空間了。所以,消費者出國留學不能趕時髦,片麵追求“洋學曆”,一定要結合自己的經濟條件、語言基礎、心理素質,做好充分準備。接受中介服務時,要看其是否具備三大“硬件”一是工商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二是教育部核發的《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機構資格認定書》;三是中介機構存於銀行的100萬元人民幣備用金的收據。此外,申請人應清楚,申請的國外院校須持有中國駐該國大使館教育處對該院校的認證文件;中介機構同國外院校要有合作協議。最後,申請人與中介機構一定要簽訂委托代理協議書,並索要合法財務憑據。

    簽訂培訓合同,多個“自我維權”的心眼。

    如今,在職充電對白領來說,已是家常便飯。可是動輒上萬的培訓費用,一旦交錢,明明簽訂好的合同就開始“變味”。據了解,2005年上半年,全國消費者協會受理的教育培訓服務投訴比上一年同期增長70.2%。那麽,求學者如何識別招生陷阱,並學會自我維權?

    首先,“外教小班教學,學員能自由選擇培訓時間”,這是培訓機構招生人員說服學員報名時的常用招數。可實際上,合同簽訂後,究竟要多久才能等到學員中意的小班課程,卻並不是由學員說了算。

    其次,培訓機構通常都有“本月優惠”、“教材優惠”等活動,這是公開的報價或者折扣,但就實際情況來看,招生人員還有一個自己掌握的優惠尺度,例如,9折之外還有8.8折等。

    為了吸引生源,培訓機構在招生時大多還會有類似“不滿意可重讀”的承諾。但在商業化運作中,社會力量辦學追求利益最大化,機構在做出類似承諾時往往含糊其詞,有的甚至隻是口頭承諾。

    在目前的培訓市場上,機構收費“打悶包”的現象也不在少數。學員繳的是總的費用,至於裏麵是否包含教材費用、證書費用、考試費用、補考費用等,機構沒有一一明確表示出來,而且,開學後又以某種理由突然要求再收取一筆費用,打亂了學員的培訓費用預算,處於騎虎難下的狀況。

    求學者在報名谘詢時,機構招生人員往往還會承諾提供更多的額外服務,例如,定期舉辦活動;提供附加值非常高的學習郵件;有問題可以投訴等。但實際上,真正能說到做到的機構並不多,有的機構雖然提供了額外服務,但服務內容、質量都不盡如人意。

    另外,不少求學者在選擇培訓項目、機構時,往往喜歡洋機構、洋證書。一些培訓機構於是投其所好,在招生時對名稱和機構背景閃爍其辭,有的誇口自己有“海外血統”,有的甚至是“掛羊頭賣狗肉”,讓學員誤以為是國外投資的教學機構。

    不管招生人員如何“掏心掏肺”地給你優惠,學員也要多長個心眼,在簽訂培訓合同時,要請培訓機構標注清楚,輪一次課程要間隔多長時間,如果不能保證,培訓機構該如何補償或者該負什麽責任等。對於培訓機構的承諾,學員應要求有書麵保證。並且要看清合同的條款,特別是關於課程取消規定、凍結規定、轉讓規定、退費規定等,若是在合同書裏麵沒有明確體現,將來出現問題時就比較麻煩。尤其是遭遇自己出國、工作異地調動、生病等一些不可抗的外界因素,要在合同中明確,不夠算作學員的違約行為,需要機構配合解決。即便是機構真有海外背景,也要了解清楚國外合作機構的權威性和辦學實力,以及教學參與程度。學會了自我維權,也就不容易被招生人員忽悠了。

    在職讀研前,多個考察“含金量”的心眼。

    現在,讀研在國內已非常流行。事實上,在職“讀研熱”與其說是一個教育現象,不如說是一個社會問題。我國是一個學曆本位、文憑本位的社會,學曆與文憑對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於是不斷接受高層教育、獲取高等學位成為當今年輕人的人生目標。但是,在一些能力本位的社會,情形則相反,例如美國,每年注冊讀學位課程的大學生約有1479萬人,讀學士學位的不到124萬人,而讀副學位的僅有56萬人。

    我國現在大多數企業的用人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傳統的人事管理模式喪失其存在的合理性,能力本位的用人機製逐漸形成,注重實際績效的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模式被越來越多的企業青睞。冷眼旁觀,盲目追求高學曆並不是理智的人生出路。

    社會在發展,競爭越發激烈,在職讀研是無可厚非的提升自我價值的途徑,但讀研前要明確動機,如:為何讀研?讀取後人生價值是否得到體現?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傳統的精英職業正慢慢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大眾職業。崗位成才成為用人單位的價值取向。對於在職讀研者而言,倘若已在現有崗位取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又能夠崗位成才,建議不讀或慎讀,以免“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當然,若能明確讀研動機,權衡利大於弊、得多於失,就可明明白白去在職讀研。

    不過現在在職讀研可謂陷阱多多,在競爭激烈的大城市,你隻要打開任何一份銷量可觀的報紙,就能在廣告欄裏找到多如牛毛的在職讀研招生信息。放眼望去,似乎所有的名校都在辦研究生班。看到這些,準備讀研的你是不是已經躍躍欲試了?且慢!在將不菲的學費拋出之前,你應謹防以下陷阱:

    一、無效證書。學習結束後,你手中的結業證書雖然是某某大學某個學院出具的,但可能連該校校方都不予承認。

    二、學科名稱華而不實。比如,在讀了很多被業內人士稱為“花拳繡腿”的課程(例如“廣告”、“策劃”、“文化市場學)之後,你發現,這些課程對於你通過國家統一專業知識考試的幫助實在有限。因為國家學科設置裏根本沒有廣告這一類條目。

    三、亂收費。在報名之初,被告知一個大概的學費數額,比如1.3萬元、2.1萬元等,你就讀之後才發現,花費遠不僅於此。學生除了要支付報名費、學費、教材費、論文指導費和答辯費這些正常費用外,還被要求交納諸如考試費、補考費、出題閱卷費、成本費、學位指標費等一係列“苛捐雜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