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福喜 程林泉

    西安市是周秦漢唐等中國曆史上12個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也是文物考古工作的沃土。早在1906~1910年,日本人足立喜六就對西安的秦漢隋唐城址和皇帝陵墓進行過調查;1914年,法國人色伽蘭(V。Seglrn)對西安等地的古建築進行了調查;1923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J。G。Andersson)對西安地區的古遺址進行了調查;1924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李濟先生來西安講學,計劃“去陝西做點考古調查工作”,後因“河南和陝西遍地不靖”而未能成行。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古物保護法》後,外國人在中國的文物考察活動受到遏製,中國學者的文物考古調查日漸活躍。1930~1933年,徐炳昶、劉敦楨、常惠到西安從事周秦二族史跡的調查,他們將調查收獲在《中國營造學社匯刊》、《北平研究院院務匯報》、《科學》及《西京日報》披露後,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抗日戰爭結束後,何正璜、王哲之等學者又對西安的周秦漢唐遺址、遺跡進行了考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作為西北地區經濟建設的重點,配合基本建設的考古工作如雨後春筍一樣發展起來,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央考古訓練班等先後往西安派遣考古隊站,進行考古調查發掘和實習。1953年西北考古工作隊一分為二,其中一部分隸屬西安市人民政府文物事業管理委員會,西安市開始進行田野考古工作。

    改革開放以後,西安的文物考古事業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麵,配合基本建設的隨工考古清理發掘工作陡然增多,這就迫切需要西安市有一個專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機構,能夠及時、高效、規範、有序地與建設單位緊密配合,確保“兩利方針”順利實施。為適應這種形勢,1988年,西安市文物局正式成立了西安市考古工作隊,1994年西安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了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其職責任務是:對西安地區的古代遺址、陵墓和古代建築及曆史文化名城的相關問題進行保護和研究;以配合國家經濟建設為主進行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對西安地區的出土文物進行保護管理和考證研究;負責西安地區文物征集、文物資料、檔案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擁有一支年輕的朝氣蓬勃的科研隊伍。他們謙虛謹慎、求真務實、勇於創新。他們在大遺址保護、曆史文化名城建設、西安地方曆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研究以及周秦漢唐曆史研究等方麵,都進行了有益的探討,獲得了一些頗有見地的科研成果。為保護祖國優秀文化遺產,加強西安曆史文化名城建設,弘揚人類優秀文化傳統,宣傳西安,建設西安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概述

    (一)概況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位於西安市友誼西路68號,為縣處級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隸屬於西安市文物園林管理局。全所人員編製55人。現在實有職工59人,其中44人為專業技術人員(高級職稱6人,中級職稱20人,初級職稱18人)。絕大多數專業技術人員擁有本科以上學曆(其中博士後1人、博士1人、碩士4人,本科生22人,大專生12人),所學專業基本上都是考古、曆史、文物保護等,年齡構成基本上都是中青年。現全所已有6人獲得考古領隊資格。

    自1994年正式成立以來,我所嚴格遵循新時期文物工作“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指導思想,抓改革促發展,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台階地向前邁進,在考古發掘、文物保護與管理、文物修複及相關研究等方麵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為了進一步地提高田野發掘、文物保護與管理、文物修複及科學研究的水平,2002年我所與西北大學文博學院、西安交通大學文物保護考古工程係碉成協議,聯合共辦教學科研基地。同年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調查、勘探和發掘秦阿房宮遺址。這些合作為提高我所的科研水平和綜合實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我所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活動,舉辦了西漢美酒研討會、“粟特人在長安”國際學術研討會等一係列學術會議,並邀請有關專家作了“中國古代都城的演變”、“絲綢之路與長安”等學術報告。此外,我所在日本、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單獨舉辦外展多次,參加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外展6次、陝西省文物局組織的外展20多次,累計參展的文物達到1850件次。迄今為止,庫房文物已到過英國、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以及我國的台灣、香港等地展出,為弘揚西安悠久燦爛的曆史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經過不斷努力,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現在已經具有了相當優越的科研條件和技術設拴,科研實力相當雄厚。據初步統計,從1953年至今,我們已在文物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未來出版社、陝西美術出版社、西北大學出版社等出版機構出版考古報告、專著、著作、圖冊等20多部,在《考古》、《文物》、《文物天地》、《考古與文物》、《文博》、《華夏考古》、《中原文物》、《四川文物》、《東南文化》、《中國錢幣》、《收藏》和《中國史研究》、《曆史研究》、《秦漢史論叢》、《唐研究》、《周秦漢唐文明》等期刊雜誌上發表論文、簡報等專業文章300多篇。此外,曆年來,我所有多人多次參加國際、國內的學術研討會,並宣讀研究論文,在國內外文博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業務部門簡介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下設7個科室,其中有第一研究室、第二研究室、業務辦公室、文物庫房和技術資料室5個業務科室。

    1.第一研究室

    第一研究室以西安地區史前至秦漢時期遺址、墓葬等的調查、勘探和發掘等工作為主,並承擔相應的研究工作和相關的科研任務。

    目前,我所調查、勘探和發掘的史前至秦漢時期的重要遺址、墓葬有魚化寨遺址、仙遊寺遺址、周豐鎬遺址、秦阿房宮遺址、漢長安城遺址、茅坡秦漢墓群、尤家莊戰國秦漢墓葬群、龍首原漢墓群、樂遊原漢墓群、鳳棲原漢墓群、灞河漢代大型水上建築遺址、響溏寨東漢墓群等。現已出版了《西安南郊秦墓》、《西安龍首原漢墓(甲編)》、《長安漢墓》等考古報告,並在《考古》、《文物》、《考古與文物》等專業雜誌上發表了數十篇報告、簡報和相關的研究論文。

    2.第二研究室

    第二研究室以西安地區魏晉北朝、隋唐及其以後曆史時期遺址、墓葬等的調查、勘探和發掘等工作為主,同時對現存的古建築進行調查和保護,並承擔相應的研究工作和相關的科研任務。

    目前,我所調查、勘探和發掘的魏晉北朝、隋唐及其以後曆史時期的遺址、墓葬主要有隋唐長安城遺址、西安財政幹部培訓中心後趙墓、韋曲北塬北魏至北周墓、北周粟特貴族史君和康業墓、郭杜北周至隋韋氏家族墓、醴泉寺遺址、簡家村隋唐墓群、唐金鄉縣主墓、西安東郊白鹿原唐墓群、西安東郊銅人原唐墓、西安地區唐三彩墓、高陽原隋唐墓、八雲塔地宮、金代官印窖藏、元代壁畫墓、明?陽王家族墓、明氵開陽王家族墓等。現已出版《唐金鄉縣主墓》、《西安元代壁畫墓》等考古報告,並在《考古》、《文物》、《考古與文物》等專業雜誌上發表了數十篇簡報和相關的研究論文。

    3.業務辦公室

    為了配合西安地區基本建設工程的順利進行,同時為了保護地下文物不致遭到建設工程破壞,我所成立了業務辦公室。業務辦公室主要負責西安地區建設工程考古勘探、發掘的對外談判工作,簽訂考古勘探和發掘合同,同時協助分管所長將考古勘探任務分配給相關部門和人員,並對其考古勘探、發掘的過程進行質量監督,負責編寫考古勘探報告書。

    近年來,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保護方針,業務辦公室積極搜集西安地區基本建設工程的信息,及時與建設單位進行聯係,以保證工程前考古勘探、發掘工作及時、有效的開展,防止文物流失、破壞現象的出現。目前,業務辦公室在我市8區5縣均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與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曲江管委會、長安科技產業園、涇河產業園區等大型建設園區簽訂了文物勘探和發掘協議,保障了建設工程中文物的安全。

    4.文物庫房

    文物庫房於1988年建成,總麵積2600平方米。庫房內現藏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市出土、征集、接受捐贈和其他單位移交來的文物總計12萬餘件,其中級別文物總計約1.5萬件。文物種類有青銅器、金銀器、玉器、瓷器、陶器、陶塑陶俑、錢幣、鐵器、石刻、字畫、碑帖、印章及珍善本書等,其中不乏稀世珍品,如西周的永盂、戰國的金虎符、秦代的高足玉杯、西漢的銅羽人、北周的石棺、隋代的董欽鎏金銅造像、唐代的都管七國銀盒、“官”字款瓷器和三彩騰空馬、元代盛懋的山水圖卷等。

    遵照國家文物局的有關要求,庫房藏品全部按統一格式進行了登記造冊,填寫了藏品卡,建立了藏品檔案。同時,級別庫的文物已經實現了數字化管理。庫房所有藏品的征集、調撥、出入庫等都有嚴格的規章製度。庫裏的工作人員除了具體負責文物的收藏、保護、管理、修複和內展、外展等工作外,還負責文物的鑒定與研究等工作。

    20世紀80年代以來,庫房文物先後參加國家文物局舉辦的外展6次,陝西省文物局舉辦的外展20多次,西安市文物局單獨舉辦的外展多次,累計參展的文物達1850件次。迄今為止,庫房文物已經到過英國、美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韓國及我國的台灣、香港等地展出,受到了國內外專家和遊客的高度讚譽。

    5.技術資料室

    技術資料室下設文物保護技術室、圖書資料室和科研檔案室,1991~2000年還相繼承擔了《中國文物修複通訊》、《中國文物通訊》的編輯工作。

    文物保護技術室設有專用的實驗室和修複室,專門負責珍貴文物的保護和修複工作,並承擔相應的研究課題。實驗室配有常規的分析、檢測儀器及藥品,能獨立完成初步的分析、觀察和測定工作,為科學地保護文物提供依據;修複室配有相應的修複工具和設施,具備獨立完成文物修複和保護的條件。目前,文物保護技術室在青銅器粉狀鏽的治理、陶器表麵彩繪的保護、壁畫的揭取和修複、漆器的提取、考古發掘中大型資料的提取等方麵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圖書室資料室收藏曆史、文物、考古方麵的專業圖書3萬多冊(其中8259冊為線裝書)、期刊雜誌30多種。現正在進行圖書目錄的微機錄入工作,以實現圖書資料的數字化管理。

    科研檔案室負責全所科研檔案的登記、保管等工作。為了加強田野考古資料的管理,我所製定了相關製度,要求各考古工地調查、勘探、發掘結束後,及時將文字、表格、照片、圖紙等資料交給科研檔案室分類保管。對於文物庫房的藏品賬目、照片、拓片、圖片等資料,也要求複製一份,存放到科研檔案室統一保管。此外,收集全所每年出版的考古報告、專著、著作和發表的簡報、論文等,進行歸類存放,以備查用。

    二、四大遺址的調查、發掘與保護研究工作

    “秦中自古帝王州”。中國曆史上,先後有周、秦、漢、唐等12個王朝建都西安,為這裏留下了豐富燦爛、極其珍貴的文物古跡,周豐鎬、秦阿房宮、漢長安城、隋唐長安城四大都城遺址更是重中之重。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四大都城遺址,弘揚優秀的曆史文化,我市曆來重視對它們進行調查、考察、勘探和發掘等工作,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基礎資料,這些資料是我市製定大遺址保護規劃的基本依據。

    20世紀70年代,在平整農村土地的熱潮中,西安市的文物工作人員騎著自行車,對秦阿房宮、漢長安城、唐大明宮三大遺址進行調查摸底,保護了許多重要的夯土台基。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安市的文物工作者為四大遺址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做了很多基礎性的工作。90年代以來,我所又為這四大遺址的更好保護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出謀劃策,盡心盡力。

    (一)周豐鎬遺址

    豐鎬遺址位於西安城西南12公裏處的灃河兩岸。史載:文王作豐邑,在河西;武王都鎬京,在河東。豐鎬二京是西安地區首次出現的全國性都城,建都時間約為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是西周王朝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豐鎬遺址對於研究西周曆史和都城的發展都具有珍貴的曆史、科學價值,1956年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2~1975年,西安市文物事業管理委員會組成的考古小組參加了豐鎬遺址的發掘清理工作。首先,在銅網廠南的宿舍樓與配件廠車間基建區清理西周墓葬80多座、車馬坑3座。後來,在豐鎬遺址的其他地區,如張家坡、新旺村、馬王村、大原村一帶陸續發現很多西周時期的墓葬。這些墓葬和車馬坑中出土了銅鸞鈴、銅鍾、銅鑣、銅當盧、銅鳳鳥紋軸飾、各種銅泡等車馬殘件,還出土了饕餮紋的銅鼎、銅簋、銅?、銅鬲、銅卣、銅尊、銅觚、銅爵和竊曲紋鼎、鳳鳥紋鼎、銅?、銅編鍾、蚌魚、蚌泡等遺物。

    2001年7~8月,我所對豐鎬遺址的保存現狀進行調查,編製了《豐鎬遺址重要遺存調查報告及保護措施》。其中總結了豐鎬遺址曆年考古工作的成果,並立足豐鎬遺址的保護管理現狀,提出了保護的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還製定了基本的保護措施和具體的保護意見。這些工作對加強該遺址的規劃、保護和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二)阿房宮遺址

    史載:阿房宮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與秦鹹陽宮隔渭河相望,秦末項羽入關後焚毀。遺址在今西安市城西三橋鎮以南,處於龍首原向南延伸的台地上,1956年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根據西安市文物局的安排,我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與勘探。這次的工作初步查明了遺址的大致範圍為:北至三橋鎮,南至和平村,東至古?河,西至長安區紀陽寨一帶。這次探明的重要遺跡有“前殿”、“上天台”、武警學院內的夯土基址(俗稱“磁石門”)、紀陽寨的夯土建築基址(俗稱“烽火台”)等等。

    2002年10月至今,我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阿房宮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全麵的考古勘探和局部的試掘工作。時至今日,我們已經搞清了“前殿”夯土台基的準確範圍(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測量出夯土台基的最大高度為12米,證明了它是目前所知的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宏大的夯土建築。同時,基本摸清了“前殿”北部邊緣呈台階式的三層台麵結構,初步判斷出台麵上應有廊廡一類的建築,這與史書記載的阿房宮前殿“周馳為閣道”相符。此外,在“前殿”遺址南部邊緣以南還發現一處較完整的鋪瓦遺跡,是秦代考古和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個重要發現。

    遺址內出土了板瓦、筒瓦等建築材料和銅鏃等遺物,有的板瓦、筒瓦上帶有“左司”“左宮”、“北司”等戳印陶文。這些遺物的時代應為秦和西漢早期,說明遺址的始建年代為秦代,漢代作為上林苑的一部分繼續使用。目前,該遺址的考古工作還在繼續進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