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梅達的軍事任務非常明確,他將拆除和摧毀印度和非洲的伊斯蘭貿易站,在所有總要戰略據點修建堡壘並派足夠人駐守。估計英國到英國的政治意圖,他要占據所有內陸海的進出海口,堵塞直布羅陀都馬六甲之間的主要海峽,從紅海到波斯灣關閉印度洋的南邊入海口,使除葡萄牙外的其他海上貿易都不可行。他還接到消滅埃及蘇丹和印度王公的海上力量的指示。

    經曆了幾場與其說是戰爭不如說是搶劫的小衝突後,麥哲倫在1506年3月的科納諾爾戰役中真正經受了戰火的考驗。科納諾爾戰役是葡萄牙征服印度的轉折點。

    第一節麥哲倫與印度

    麥哲倫隨著船隊從裏斯本出發,葡萄牙船隊到印度並不是簡單的維護香料貿易中的失利,這個強大起來的航海國家開始認為印度、巴西非洲都是葡萄牙的領地,征服成了葡萄牙船隊的主要任務。

    正如茨威格介紹所說,科納諾爾戰役是葡萄牙征服印度的轉折點,在這次戰役中這是總督遇到所有戰鬥中最大的一次流血戰鬥,葡萄牙人為勝利付出了沉重的代價:80人被打死,200人受傷(對最初的殖民戰爭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當然,這一勝利最終確定了葡萄牙人對印度全部沿海地區的統治。

    東非、印度洋地區城市資料

    這個讓麥哲倫的受傷的地方位於今日印度南部地區。那時哥倫布已經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達·伽馬也從印度返航並帶回了巨大的東方財富。懷著對東方財富和遠洋探險的向往,麥哲倫1505年參加了海外遠征隊,從此開始了遠洋探航的生涯。在這次遠征印度、馬六甲、馬來群島的過程中,為了與阿拉伯人爭奪貿易地盤、取得亞洲南部海洋的霸權,遠征隊與阿拉伯商人和沿途的居民打過幾仗,麥哲倫因而也三度負傷。

    由於輝煌燦爛的古文化和廣袤的國土,印度名勝古跡和名山勝水甚多,玩賞不盡。印度的旅遊項目大致分為三大部分:首先是古堡陵園,著名的有紅堡、胡馬雍陵、泰姬陵,代表了印度建築藝術的最高水準;而甘地陵是印度國父“聖雄”甘地的陵墓。其次是印度古老的佛教聖地聖跡。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有許印度最著名的城市是加爾各答和孟買,二者都是獨具風情的熱帶海濱城市。多佛教遺跡。鹿野苑是釋迦牟尼初傳法輪之地;而居師那迦是佛陀圓寂的地方。其他著名的還有王舍城、那蘭陀寺等。最後是參觀印度的石窟神廟,那裏有許多色彩斑斕、多姿多彩的佛教塑像、雕刻和繪畫,是研究印度古代文化藝術的絕佳之地。

    科納諾爾就是今日印度馬拉巴海岸卡利庫特以北地區。

    1、椰子之鄉——喀拉拉邦

    麥哲倫在經曆的這次科納諾爾戰役的發生地就在今日印度馬拉巴爾海岸卡利庫特以北地區。也就是印度德幹半島西南部喀拉拉邦的海岸,前臨阿拉伯海,長約710公裏。沿岸多特殊形態的沙丘,當地稱為特裏斯,並多淺潟湖,當地稱為卡亞利。特裏凡特琅以南轉為右岸。當西南季風來臨時,風急、浪猛、潮高,船隻難以進港。漁業重要。

    印度西南部的一個邦,與斯裏蘭卡隔海相望,臨阿拉伯海,東靠西高止山,南北狹長,中段較寬。中部為馬拉巴爾平原,間有起伏,南部幾全為丘陵,北部沿海地帶多沙丘。城市多沿海分布。熱帶森林氣候,炎熱多雨,年降水量平均為2400毫米。

    喀拉拉邦河流縱橫,其屬地有44條河流,遍布南北,江河湖泊裏,商船、漁船和遊船絡繹不絕,給當地人民提供了便利的水路交通,漫長的海岸線為喀拉邦與海外各地聯係提供了方便。該邦幾乎四季如春,盛產胡椒(世界上百分之四十的胡椒產於此地),小豆蔻,咖啡,茶葉,腰果,大米,橡膠,檳榔,甘蔗,花生,香蕉,椰子等熱帶作物,其實“喀拉拉”本身就是“椰子之鄉”的意思,大片的椰子林在這裏是很常見的風景,也是主要經濟來源。該邦也是印度重要的農作物種植邦,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漁業發達,魚的產量居各邦首位。大片的椰子林在這裏是很常見的風景,也是主要經濟來源。

    在這裏你可以欣賞全印度最美麗的柯沃蘭海灘風情,或者在寧靜的內陸河裏泛舟,欣賞河道兩邊遮天蔽日的棕櫚樹林,感受純粹的熱帶風情。喀拉拉邦當地傳統的文化、宗教、習俗也別具一格,最著名的卡塔卡利舞熱烈奔放,舞者身著絢麗奪目的傳統舞蹈服裝,伴著印度特有的音樂風格翩翩起舞,美不勝收。當然我們熟悉而且期待的大象舞在喀拉拉邦也絕不會少。

    喀拉拉邦最引人注目的除了自然風光,更多的還是那裏的人們安寧幸福的生活狀態。這裏的宗教氣氛非常寬鬆,多種宗教並存。清晨,你可以聽到印度寺廟裏的音樂聲,穆斯林清真寺裏的禱告聲,以及基督教教堂的鍾聲同時響起,而且和諧共鳴。

    2、卡利卡特港

    卡利卡特(英文:Calicut)又稱科澤科德(馬拉雅拉姆語:Kozhikode),在中國古籍中稱為古裏,是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第三大城市(1991年人口801,190),昔日的馬拉巴地區的一部分。這座城市以作為1406年中國明代的鄭和與1489年葡萄牙的瓦斯科·達·伽馬兩位東西方航海家的共同登陸的地點和共同去世的地點而著名。

    科澤科德區位於印度西南海岸。北部是坎努爾,東部是瓦亞納德,南部是馬拉普蘭,西臨阿拉伯海。

    科澤科德以其在馬拉巴爾海岸上的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當時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貿易中心。紮莫林將科澤科德辟為一個自由港,任何船隻都可以在科澤科德停泊,補充淡水和食物。這一舉措使科澤科德成為馬拉巴爾海岸最富庶的國家。胡椒和生薑是當時科澤科德主要的出口貨物。穆斯林占據著這個國家的統治地位,通過給予馬拉巴爾海岸的阿拉伯人特殊照顧,確保了科澤科德在海上貿易的優勢地位。很久以來,科澤科德就以它迷人的特征和繁榮的景象吸引著遊客。公元14世紀時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多次訪問科澤科德。直到今天,科澤科德曾經擁有的榮耀仍未退色。

    卡利卡特這坐美麗的城市就像一塊美玉,曾經作為印度最大港口的她有過一段最為輝煌的歲月。曾幾何時,這裏商賈雲集,來自西方的商人從這裏帶走“東方的魔藥”--胡椒,賣到歐洲已經價值萬金。而如今隨著拉丁美洲與東南亞的開放,香辛料與黃金成為了眾人追捧的新寵,而卡卡也逐漸走向了沒落,很難再見到交易所錢人頭攢動的景象。

    當熙攘的人群逐漸散去,漫步於這座美麗的城市,才能感受到卡卡真實的一麵。其實她並不單是座富產胡椒和藍寶石的港口,也不僅僅是印度商圈的中心,她更多的是一座古老而安詳的城市,從頭到尾散發著無與倫比的魅力。她是印度洋的瑰寶,是印度洋最美麗的女兒。

    後世史家對於是誰最先到達非洲東岸曾有相當大的爭議,一般西方史上認為是達·伽馬,但在中國鄭和下西洋時即有記載了非洲東岸風土人情,其時間早於達伽馬70多年,而且其艦隊規模都遠比其他歐洲航行家哥倫布、麥哲倫和達伽馬的旗艦大上數倍。史家認為鄭和沒有強迫殖民和奴役當地居民,達·伽馬的航海則是進行殖民掠奪、殺害,給殖民地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目前在卡利卡特(古裏)有達·伽馬的登陸紀念碑,新德裏的博物館,科欽的印度海軍博物館,可以看到達·伽馬的照片和有關資訊。

    第二節印度風情

    印度除了香料,還有什麽蠱惑得葡萄牙如此冒險?這塊在中世紀沒怎麽開發的土地上今日是什麽模樣?

    印度三麵臨海,陸地疆域北接中國,西北與巴基斯坦搭界。印度位於亞洲南部,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與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不丹、緬甸和孟加拉國為鄰,瀕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裏。印度全境分為德幹高原和中央高原、平原及喜馬拉雅山區等三個自然地理區。屬熱帶季風氣候,氣溫因海拔高度不同而異,喜馬拉雅山區年均氣溫12℃~14℃,東部地區26℃~29℃。

    印度位於亞洲大陸突出印度洋的南亞次大陸,形狀像倒三角形。國土麵積居世界每七,北與中國、尼泊爾、不丹、錫金毗鄰;西北與馬基斯坦交界;東北和孟加拉國、緬甸接壤;南方與斯裏蘭卡、馬爾代夫隔海相望。它三麵臨海,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南連印度洋,北倚喜馬拉雅山。

    同時印度還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印度軟件業在世界聞名遐邇。具有亞洲矽穀之稱的班加羅爾,產品遠銷世界數十國家,印度也因其領先的軟件製造技術被稱為“世界辦公室”。今日我們也到印度南部領悟獨特的印度風情。

    一、班加羅爾

    班加羅爾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納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5大城市,人口約650萬人。印度在1947年獨立以後,班加羅爾發展成重工業的中心。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羅爾的成功建立使其成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俗稱“印度矽穀”。

    班加羅爾(Bengaluru,於2006年將英文名稱由Bangalore改為現名)海拔922米,由一城堡發展成印度南部經濟、

    班加羅爾(16張)文化中心之一。分新舊兩城:舊城為商業區,新城為工業區。附近盛產棉花、稻米、油料作物、煙草。印度重要的重工業中心,有機械、電器、化工、飛機、鍾表、金屬加工等工業,還有傳統的地毯編織業、棉紡織、絲紡織和現代化的製革業。多條鐵路與公路在此交會。有航空站。印度35%的IT人才都在班加羅爾打拚,他們創造的收入在印度GDP中占據了很大比重。微軟、惠普、3M、Infosys等世界知名企業都在這裏設立了辦事處。除此之外,生物科技也是它的一個拳頭產品。

    位於海拔921米的丘陵脊頂上,氣候溫和宜人,最熱月(5月)平均氣溫27℃,最冷月(12月)21℃。年降水量924毫米。1681年以後是邁索爾王國的主要都市,殖民地時代是重要的軍事據點。印度獨立後,工業化發展迅速,是商業都市,印度南部的經濟中心和通往馬德拉斯、孟買、海得拉巴等地的鐵路、公路交通樞紐。擁有鋼鐵、機械、電子、化學、紡織、皮革、食品等發達的現代工業。班加羅爾位於坎納達、德盧固與泰米爾文化的交匯處,成為活躍的文化中心,設有班加羅爾大學、印度科學院、印度科學研究所、農科大學、國家動力研究所等教育研究設施。市內還保留有1761年所建的石造城和古寺院等史跡,古堡中心的旁邊,有廣大的庭園,及宏偉壯觀的現代化建築。

    印度第5大城市,麵積174.7平方公裏,人口520萬,是卡納塔克邦的首府,也是南印工業城市和商業中心,很多軍工廠都建在這裏。這座繁榮的現代化商業中心有印度的“矽穀”、“花園城市”之譽。

    班加羅爾是一座“IT化”了的城市。各檔酒店鱗次櫛比,但遊客來此若不預先定房,就很難找到落腳的地方,全球、地區和印度國內的各種IT商務研討會議,排滿了班加羅爾的城市日程。班加羅爾的夜生活十分有格調,“酒館文化”頗為盛行。人們到此可以忘卻宗教、種族、性別的差異,在浪漫的音樂聲中一品清醇而又廉價的印度幹啤。不過,享樂並非所有人的目的,很多人來此是洽談商機或找尋工作機會的,還有不少“人才獵頭”穿梭其間,遞給你一張名片,邀請你到他們的公司發展。

    印度政府對班加羅爾的IT業發展給予了充分的政策扶持。1999年,印度成立信息科技部,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專門設立IT部門的國家之一。2000年10月17日,印度IT法案生效,為該國電子商務的穩步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海歸派”對印度IT業的發展也功不可沒,他們為印度帶來了充足的資金和尖端的技術。同時,大量會說英語的廉價勞動力也吸引著西方IT精英公司紛紛將班加羅爾作為發展的橋頭堡。IT業的強勁發展為班加羅爾積聚了大量財富。印度2003年IT業創造的產值為120億美元,預計到2009年將增至620億美元,而班加羅爾在其中將占據1/3的份額。班加羅爾在本財政年度已吸引外資180億盧比,預計今年IT業出口將增長32%至35%,大大超過29%的預定目標。但是,班加羅爾乃至印度的IT業也麵臨不少難題,主要是印度整體經濟不發達、基礎設施落後,特別是人才依然短缺。據印度信息科技部資料顯示,到2009年,印度在IT領域的人才缺口仍有50萬。印度首富普雷吉姆也說,印度的IT科技產業有80萬從業人員,而美國有1020萬,印度的通信領域有從業人員30萬,而美國有600萬。為此,印度政府正考慮推行稅收和財政支持政策,以吸引更多人才投身與IT相關的服務行業及IT核心領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