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領導者應該具備怎樣的個人素質?這個話題被討論了很久,市麵上的論著也多如牛毛,國外的、國內的成功企業家的傳記很多,他們成功的經驗也各不相同。在這琳琅滿目的企業家群體中,你很難找到他們的共同之處,反而是他們擁有的個人魅力和個性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我們深入研究就不難發現,企業家縱有各種個性,但所有成功的領導者其實都具備兩個共同的素質,這就是仁心與慧思。

關於領導者應該具備仁心與慧思,中國古代名相管仲曾經告誡齊桓公,有過一番精彩的論述。《史記》記載,管仲對齊桓公曰:“人君惟不愛與不敏,不可耳。不愛則亡眾,不敏則不及事。”這段對話的意思是說:管仲對齊恒公說,領導人最不應該的是不愛護下屬和不勤政。不愛護下屬就會失去別人的擁戴,不勤政就做不好事情。

其實,管仲在這裏所提出的領導者應具有的兩個基本素質就是勤政和愛民。中國常以廉潔奉公、勤政愛民和鞠躬盡瘁等詞語褒揚優秀的執政者。中國古代的聖賢周公“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的千古佳話,也是圍繞勤政和愛民的管理思想而被後人傳為佳話的。可見,對於中國人而言,勤政和愛民是領導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勤政和愛民是比較通俗的講法,從更高的境界來講,領導者的兩個基本素質就是仁心和慧思。仁心就是領導者體恤下屬的愛心,及領導者對社會及公眾的責任心,它體現了領導者的涵養與人性,而慧思是領導者的勤勉和智慧,它體現了領導者的職業道德和執政能力。仁心與慧思之間既相互聯係,又相互作用,其中仁心是慧思的基礎,而慧思是仁心的表現和要求。

仁心就是仁愛之心。仁愛是儒家思想弘揚的重要精神之一,孔子的“仁者愛人”的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論點。企業家具備的仁心有別於親情和愛情的血緣之親,它是基於“仁”的社會道德倫理修養。孟子說過:“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就是內心所想所思不同,君子心中是以仁和禮為原則,有仁就會愛別人,有禮就會尊重別人。關愛別人,別人也關愛他;尊重別人,別人也尊重他。由此可見,仁心包括關愛與尊敬兩個方麵。企業家的仁心不僅體現在關愛員工上,還要對員工及周圍的人有所尊重。

西方的企業領導人其實非常尊重和關愛員工。摩托羅拉公司前總裁保羅·高爾文在聽說企業員工或其家人生病時,總會向員工推薦醫生並代為支付醫療賬單。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仁心其實是企業家應該首先具備的道德修養,擁有仁心才能避“亡於眾”,企業家才能得到員工的擁護和愛戴,企業才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

在這裏,慧思包含了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企業家應該勤奮敬業,另一層意思是企業家更應該善於學習,善於思考,不斷提升管理能力和智慧。慧思不僅體現了領導者的職業精神,還體現了管理者的執政能力。勤奮敬業是企業家慧思最基礎的表現,勤勉是企業家成功最起碼的條件,而高明的管理智慧和管理藝術才是慧思的更高表現。縱觀那些成功的企業家,無一例外是集勤勉與思考於一身的慧思者。

仁心與慧思是企業家應該具備的兩個最基本的素質,企業領導者一定要把仁心與慧思辯證地結合起來。隻有關愛與尊重員工,企業才會達到上下同欲、無為而治的管理境界。隻有企業家自身擁有勤勉的敬業精神和高超的領導智慧,企業才能實現“以德服人”和管理成本最低化的良性發展之路。仁心和慧思是中國化管理中企業家必修的管理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