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意思是告誡人們如果不在那個位置,就不做與此位置有關的事。千百年來,人們對此話褒貶不一。反對者認為,這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自私觀念同出一轍,孔子是讓人們持看客心態。也有人說,孔子這是肯定和鼓勵“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行為,認為這是孔子思想消極的部分,應給予批判。但是,我們不禁要問,講求“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孔子怎麽能讓人這麽消極被動和麻木不仁呢?這與他的入世思想不是有所背離嗎?其實,持這些反對意見的人,沒有真正理解孔子這句話的含義。

孔子此言,本是針對政事而言的,他是在講權力與責任的關係,權力與責任是相輔相成的。如果一個人不在其位,也就沒有相對於其位擁有的權力,所以也根本承擔不了相應的責任,也就不可能謀這個位置的事,即使謀也謀不好。大千社會、茫茫人海,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承擔著各自不同的角色,由於崗位和角色不同,其對應的權力與責任也就不盡相同。這就要求固定的角色與位置必須有相應清晰的定位和明確的責任,這樣每個個體才能準確恰當地履行好自己的崗位職責。如果定位不準確,就會出現盲目越位和代勞的現象,從而造成管理的無序。

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告訴世人要使自己在社會和組織中有一個清晰準確的定位,這樣社會和組織才能有序發展。對於企業組織而言,處理好“位”與“政”的關係尤為重要。不同崗位的員工有不同的崗位職責,隻有員工認清自己的崗位責任,“在其位而謀好其政”,圓滿地完成本職工作,企業才能健康有序地發展。一個企業,如果董事長幹總經理的事情,總經理幹部門經理的事,而員工卻整天考慮公司的發展戰略,那麽這個公司怎麽能發展?縱觀成功的企業,都是崗位責任清晰、分工明確、管理無越界的管理典範,都是孔子“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實踐者。

當然,也要辯證地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是絕對地要求人們對別人的事不聞不問,而是不能超越於自身權力而履行職責,並不是不講求互幫互助,也並不是不講求團隊精神。相反,“不謀其政”恰恰是一個團隊團結的必要保障,也是和諧工作的前提。隻有不越界,才能更好地進行協作管理。隻要把每個人的每個環節做好做精,由各個環節組成的管理自然就會實現精細化、科學化和有序化。

孔子這裏講的“位”也是相對的概念。它相對於群體時,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作為群體中的一員,既要保持個人的獨立,又要有群體的相互協作。“位”相對於個體而言,它具有獨特性、專業性特征,必須做到“在其位,謀其政”,一定要把自己的事情做精做專做好。

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句話,具有很深刻的哲學理念。它告訴人們,一定要給自己做一個清晰準確的定位,每個人要立足本職,不做與自己權力不匹配的事情。要把自己的工作做精、做紮實,不要本末倒置。如果一個組織每個本位上的“政”疏於打理,這個組織肯定會出現管理混亂、運行無序的狀況,這個組織的管理就會出現大問題。如果能從辯證的角度分析理解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句話,並認真踐行這句話所描述的哲學實質內涵,這對企業家管理好一個團隊無疑有著很好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