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育林

    引言

    賦、比、興是《詩經》“三百篇”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法,最早見於《周禮》:“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1]427之後,關於“興”曆代論者作出了種種詮釋,大體可分為兩類。第一類:

    劉勰《文心雕龍·比興》:“興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擬議。”[2]50

    鍾榮《詩品》:“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3]4

    孔穎達《毛詩注疏》:“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已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已見意者,皆興辭也。”[4]120

    朱熹《詩經集傳》:“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5]750

    他們揭示了《詩經》“興”的“依微以擬議”,“文已盡而意有餘”的特征及其教化功能和藝術創造功能。第二類:

    朱熹《朱子語類》卷80:“詩之興,全無巴鼻——多是假他物舉起,全不取其義。”[6]690

    鄭樵《六經奧論》:“凡興者,所見在此,所得在彼,不可以事類推,不可以理義求也。”[7]64

    徐渭《奉師季先生書》:“詩之興體,起句絕無意味。”[8]

    姚際恒《詩經通論》:“興者,但借物以起興,不必與正義相關也。”[9]8

    他們看到了《詩經》“興”“於義無取”、“特取兩字之相應耳”。說《詩經》“興”隻是“依微以擬議”、“文已盡而意有餘”,否認《詩經》“興”“於義無取”、“特取兩之相應耳”是片麵的;反之亦然。本文在綜合以上諸家對《詩經》“興”詮釋的基礎上,就信天遊“興”作一些分析研究,以冀幾近枯竭的信天遊“興”得以繼承發展。

    一、信天遊“興”的特征及其分類

    (一)信天遊“興”的特征

    信天遊“興”,韻律和諧、自然流暢,古拙樸實、簡潔明快,形象生動、情趣盎然,是信天遊精華所在。千姿百態的信天遊“興”具有兩大特征:

    1.上句“隻借物以起興,與後麵的歌意了不相關。”[10]681但可以從韻腳上,語勢上引起下文。如:

    對麵山上一根柴,

    你把你的白臉臉調過來。

    《選》91

    “對麵山上一根柴”與“你把你的白臉臉調過來”歌意上沒有什麽必然聯係;不過,上句的“柴”(cái)與下句的“來”(lái)韻腳相同,於是被連了起來,聽得人不覺得兩句間中斷而有一種和諧悅耳之感。

    2.上句“未全為比而借物取興,與正義相關者也”[9]8.如:

    青楊柳樹活剝皮,

    咱們二人活分離。

    《曲集》92

    “咱們二人活分離”之痛楚猶如“青楊柳樹活剝皮”,上句既是發端起興,又在打比方,上下句意義有內在聯係。

    (二)信天遊“興”的分類

    根據信天遊“興”以上兩大特征,信天遊“興”首先可分為“起興”、“比興”兩大類,“比興”又可分為五類。

    1.“起興”

    凡具有上句“隻借物以起興,與後麵歌意了不相關”特征的“興”都為“起興”。如:

    禾兆黍高來黑豆低,

    走一回娘家看一回你。

    《曲集》44

    在多段體信天遊中,往往首段用“興”,其餘不再用“興”。如:

    青天藍天藍圪盈盈的天,

    這是什麽人的隊伍上了前線。

    叫聲老鄉聽分明,

    這個就是堅決抗戰的八路軍。

    八路軍來愛護老百姓,

    老百姓也要幫助八路軍。

    軍民合作大家一條心,

    趕走日本鬼子享太平。

    《曲集》187

    首段借“青天藍天藍圪盈盈的天”發端起興,引出下句“這是什麽人的隊伍上了前線”,首段之後其餘三段上句不再用“興”。

    信天遊“起興”的起句(即上句)可移用,形成套句。如: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

    見麵麵容易拉話話難。

    《曲集》249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

    出門容易回家難。

    《曲集》157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

    我的三妹子真好看。

    《曲集》216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

    我的哥哥跟的是劉誌丹。

    《曲集》222

    ……

    以上“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為起句移用,並形成信天遊的套句,《信天遊曲集》中13首用了“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起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