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焱

    作者簡介:王焱(1931—)男,國家一級作曲,原陝西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生活是深不可測的大海,民歌就像奔騰不息的河流,永不枯竭。

    “信天遊不斷頭,它為咱窮人解憂愁。”在人類奇跡般生存下來的黃土地上,生長出像山丹丹花一般誘人的信天遊和美不勝收的民歌,同樣是一個奇跡。

    民歌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而令其真正獲得新生並活躍於世的,卻是社會變革。革命是激活民歌的催生劑,一石激起千層浪,村子裏出了什麽事,縣城裏打了什麽仗,都會被編成歌,唱出來,速度之快,傳播之廣,不亞於廣播和電視。日積月累,若把民歌排成隊,串聯起來,就是生動形象的革命史,是色彩斑斕、氣勢恢弘的畫卷。

    筆者出生於陝北綏德縣義合鎮一個小山村,從小生活在民歌的氛圍裏。每天,晨霧還在籠罩,小鳥還在沉睡,遠處便傳來悠揚的歌聲;陽光下,對麵山上的莊稼漢,扯開嗓子唱著信天遊;傍晚時,腳戶們眺望炊煙,哼唱著山歌,猛地一聲鞭響,似乎要甩掉鄉愁;寒冬夜半,冷風嗖嗖,小河對岸,傳來駝鈴聲,充滿幽怨與哀傷,聽來令人心碎!正月裏,鬧秧歌,左鄉右村不約而同,聚集在鎮子上,爭強鬥勝,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即興編詞,隨口而出,令人稱絕。各個村子相同的歌調,不同的唱法,匯成歌的海洋,年輕後生,婆姨娃娃,耳濡目染,不自覺地也從中受到感染,跟著學會幾首。民歌成為人們的文化創作活動,也是人們進行文化娛樂不可或缺的形式。

    豐富多彩、美不勝收的陝北民歌,為專業的音樂工作者們提供了寶貴的音樂資源和施展創作才能的天地。

    陝北民歌獨領風騷,唱遍全國,唱響世界,應該說得益於延安這塊寶地,其中,魯藝的師生們的努力和貢獻,功不可沒。農民孫萬福將苦淒哀傷的《光棍哭妻》填上新詞,使原曲產生了質的飛躍,成為《咱們的領袖毛澤東》;李有源將《騎白馬》小調,經過填詞,成為頌歌《東方紅》。它們由詩人賀敬之、公木等人的整理和魯藝的音樂家們的推廣而流行開來。業餘創作,與專業的文藝工作者相結合,使不經意的創作活動上升為自覺的藝術行為,而不斷更新,不斷加工,終成精品的事例,不勝枚舉。上個世紀40年代,延安飛出諸如:《翻身道情》、《七月裏》、《南泥灣》、《兄妹開荒》、《邊區十唱》、《有吃有穿》以及《秋收》等歌曲,這些歌曲,有的是原民歌改編、加工,有的是民歌填詞,有的則是新創作的,但它們都具有濃鬱的陝北風格和特點。筆者當時讀小學,曾經演唱過或者指揮同學們集體演唱過其中的歌曲。(沒想到,這些作品對我後來從事音樂工作和創作活動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魯藝師生們走出“小魯藝”,走向“大魯藝”,深入民間,采風學習,麵向群眾等的自覺行動,為廣大的文藝工作者們樹立了榜樣。以上一些歌曲曾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肯定和表揚,周總理說,這些歌曲“雖然產生在解放區,但在全國都受到歡迎。因為它們來自人民,來自生產鬥爭生活,是樸素的,生動的,也是永遠有生命力的。”這些作品至今仍然熠熠生輝,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證明總理的評價是十分準確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