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地上,以人的名字命名的山寥寥無幾,以皇帝的名字命名的更是少之又少,王莽嶺卻是一座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山。王莽嶺,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境內,海拔1665米,是八百裏太行南端最高峰。它不僅風景壯美,還以其厚重的曆史故事與傳說成為一座有故事的曆史名山。

    它是白居易途經太行賦詩的地方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祖籍山西,生於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縣),父季庚,做過彭城縣令,徐州、襄州別駕。白居易不是單純的詩人,大部分時間在做官。他曾官翰林學士,後任左拾遺及左讚善大夫,後被腐朽的官僚勢力攻擊,並捏造“傷名教”的罪名,將他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這對他是個沉重的打擊。憲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貶赴江州途徑王莽嶺時,滿懷激憤地寫下5首《放言》詩,其中一首言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才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後,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

    這首詩的總體意思是借兩個曆史人物來對比說明識別忠良與奸邪的難度。人們易為流言所惑,誤認忠良有二心;或為奸臣所蒙蔽,誤認奸臣為忠良。教導人們看人不要看一時,而要看一世。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詩題“放言”,就是無所顧忌,暢所欲言。全詩起伏跌宕,跳蕩著不可遏製的激情,給人以骨鯁在喉、一吐為快的感覺,不失為一首千古絕唱。

    這首詩因林彪事件而在群眾中廣為流傳。1971年9月,聽到林彪倉皇出逃摔死在蒙古溫都爾汗的消息,陳毅元帥欣喜異常,飲酒慶賀,並拿出紙筆,要夫人張茜書寫下白居易的5首放言,分散發給子女閱讀。陳毅用這些古詩來抒發內心情懷並教育子女,真是再準確再深刻不過了。

    它是王莽與劉秀交戰的古戰場

    在中國曆史上,王莽的形象一直很糟糕,無論是班固的《漢書》,還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都無一例外視其為“逆臣賊子”、“偽君子”,從而將其牢牢地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飽受世世代代的唾棄。

    其實看待曆史,立場不同往往大相徑庭。站在封建正統的立場上自然會貶斥王莽,因為王莽作為外戚的代表不僅篡奪大權而且另立新朝,這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當時的情況也是如此,當王莽要當皇帝的企圖暴露時,以劉氏宗室為主的反對勢力就開始發動了反抗。然而近代以來,有些學者在努力地為王莽翻案,其代表人物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胡適和現代著名曆史學家翦伯讚、葛劍雄。他們認為,西漢從立國至王莽時已曆200多年,那時國家政治極其腐敗,官員窮奢極欲,貪得無厭,百姓備受盤剝難以容忍,社會到了非變不可的時候,王莽登基是順應了曆史的需要,是必然中的偶然。說他犯錯不在登上新朝皇帝寶座,而是改革過急,得罪了太多的人,激化了社會和階級矛盾,促使赤眉、綠林等農民起義爆發。是“脫離現實,托古改製,自走絕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