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裏,高萬仞。”第一次知道太行山緣於愚公移山的傳說。據說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四大遠古傳說皆發源於太行山,但我更喜歡愚公移山的傳說。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人最初總是敬畏大自然的,雄奇高大的群山當然也在其中,太行山亦如此。當愚公和它正麵接觸時,渺小的愚公不想退縮,卻要率領全家去正麵解決大山阻難的問題。

    我總以為愚公移山的傳說沉浸著濃鬱的生活味道,散發著撲麵而來的中國大家庭的芳香。這個家庭由年近九十卻依然精神矍鑠、頭腦清晰的智者型老人掌管。老人非常民主,遇大事即召開家庭會議商議,移山雖有異議,但最後獲得多數人同意。決議一旦形成,立即投入實施,無論他人如何諷刺譏笑,不僅毫不動搖,還堅決予以回擊。假如,我們把傳說中感動天帝的最後一段刪去,你能說這是神話傳說嗎?太行山是有精神的,太行山精神最早是由愚公打下的基礎,這種精神就是遇到困難和矛盾不畏懼、不退縮、不抱怨,而是直麵它,解決它,這是真的勇士直麵人生的態度。

    “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在太行山上》是我兒時唱過的歌,這首歌讓我理解了什麽叫蕩氣回腸。我上小學時,文革剛剛結束,那個時候凡事都說要撥亂反正,音樂課上的撥亂反正是從改唱文革前的歌曲開始的。記得那時有一位音樂老師,是個中年男士,個子矮矮的,胖乎乎的。可不要看個頭矮,他胸腔裏發出的聲音卻洪亮而高亢。他特別喜歡教我們唱老歌,都是些激昂、向上且抒情的歌曲,唱的時候,自己首先沉浸在旋律之中,一唱立馬就旁若無人、激情澎湃,往往一下就感染了我們這些學生,所以他教的歌曲令人難忘,《在太行山上》就是其中的一首。

    太行山離我生活的陝南秦巴山區雖然十分遙遠。但是在自由之神的召喚下,曾經有一支陝南的抗日部隊卻開赴山西前線。1937年初,這支名為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的部隊奉命離開陝南,進駐甘肅慶陽驛馬關,編為紅十五軍團警衛團。“七七”事變後,該團主力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15師344旅警衛營,東渡黃河,開赴太行山抗日前線,在震驚中外的平型關大捷中英勇殺敵,許多官兵犧牲在戰場。由於從家鄉開拔出去的這支部隊的官兵們英勇作戰,家鄉後來被定為革命老區,而且產生了何振亞、沈啟賢、揚棄三位將軍。由此,我想起了20多年前在中國畫雜誌上看到的一幅人物國畫,畫麵上一批太行山抗日將士被縱向拉高,像一群立體的石雕,形象高大,有棱有角,仿佛由巨人鑄成的銅牆鐵壁。

    自由之神,縱情歌唱;千山萬壑,銅壁鐵牆,這是太行山精神的千古絕唱。自由之神是民主之本;歌唱自由,道出了反對外來侵略的緣由。我們高舉民主、自由的旗幟,我們就有勝利的必然結果,這是抗日戰爭時期由這首歌傳送頌出的太行山的另一種偉大精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