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太行,是在中學時代的歌聲中。

    “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看吧,千山萬壑,銅壁鐵牆,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這首《在太行山上》的歌曲,起始那部分旋律,有著天地之間任我翱翔的大氣,唱出了國人熱愛自由、反對侵略、愛好和平與美好生活的心聲。曲子是現代大音樂家冼星海譜的,詞出雲南人桂濤聲之手。星海早年留學法國,法國藝術中浪漫的抒情特質,結合了戰歌的鼓動性與抗戰事跡的宣敘調子,使得這首既具體展示人民戰爭壯美的戰鬥圖景,又將抒情性與鼓動性或描繪性與概括性結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成為一部完美的藝術品。即使戰爭過去了六十多年,我們在今天唱《在太行山》,猶自激情滿懷,氣壯山河,時時被藝術家與詩人的藝術情懷感動,被太行山地區軍民英勇抗戰的氣節激勵,恨不得身插雙翼,穿越時光,與當年的抗日軍民並肩立在太行山上,挎著漢陽造與毛瑟槍,背著飄著紅色刀衣的大刀,迎著初升的紅日縱情歌唱,傾吐滿腔抗日豪情!

    太行山的慷慨激昂的情誌,並不隻是用歌唱的,更多的是用行動表達的。在晉察冀反掃蕩鬥爭中,擔任掩護任務的馬寶玉等狼牙山五壯士麵對日寇,在子彈打光了的情況下,用石頭砸圍攻上來的鬼子,為了不當俘虜與讓武器落到敵人手上,他們把槍砸斷了,五人一起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口號,集體跳下懸崖,用生命譜寫了一部氣壯山河的詩篇,表達了中國人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巍巍太行山,抗戰烽火中屹立不倒,戰歌與軍號時起,紅旗與刀光並飛,在槍聲炮聲地雷聲與太行人民的豪邁笑聲中,日本鬼子被打得鬼哭狼嗥,血肉橫飛,丟盔棄甲,直至最終日本天皇不得不用他哭喪般的腔聲,無可奈何地宣布無條件投降。年複一年中國人民堅持鬥爭:“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山高林又密,兵強馬又壯。”“我們在太行山上!”“我們在太行山上!”我們同時也戰鬥、活躍在無數其他有名與無名的山上,在無數平原、道路、村莊、湖海江河上抗擊侵略者,才最終取得了抗戰勝利。狼牙山五壯士跳崖的英姿、八路軍浴血奮戰奪回娘子關、百團大戰如火如荼的壯闊場麵、朱德總司令“佇馬太行側,十月雪飛白,戰士仍單衣,夜夜殺倭賊”的感人吟詠,這些,構成了《在太行山上》這首波瀾壯闊的交響詩的不朽旋律。

    太行為天下脊。這是清初曆史軍事地理學者顧祖禹評太行地勢之重要。古之晉文公憑太行山河之險、雄兵之強而號召天下;李淵據晉陽而後起,終君臨六合;北魏武帝拓跋燾亦由此統一北方。正因抗戰中,太行這根“天下之脊”——中國的脊梁,一直堅挺著,所以日寇一直難遂侵占我整個中華之野心,最終在太行山麵前敗下陣去!

    登臨太行高峰,環掃四圍,山高天低,雲湧風勁,大地山河,盡收眼底。太行八陘,羊腸阪道,雄岩巍峨,或如百丈峻壁,或如頂天立地之巨柱,八百裏山脈起伏,無數奇峰異岩並立,氣吞萬裏,亙古而來,莽莽蒼蒼的曆史感與大自然的雄瑰壯美,令你從心底吐出一句話:壯,太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