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擁有優勢兵力,急於一戰而定勝負的袁紹,孫策不敢大意。對他來,拖得越久越有利,但袁紹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道理,他可以不去梅山,卻擋不住袁紹來新鄭,當務之急自然是建立防線。

    新鄭春秋時屬鄭,戰國時為韓所滅,設新鄭縣,成為韓國都城。秦漢以來,新鄭地位下降,漸不如前,在滎陽、浚儀、陽翟等大城的包圍下,顯得很不起眼。可是韓國作為夾縫中求生存的國典型,選新鄭作都城自然有原因,地理優勢就是其中一項。

    新鄭西就是嵩山餘脈,遍布著大大的山、丘陵,不利大軍行進。向北通往滎陽,有圃田澤、青口澤、中陽澤等澤,一到雨季就難以通行,隻要向東、向南比較方便。洧水由西而來,繞城南側,黃水由此而來,繞過城東,取水方便,又有阻擋敵軍之功效,雖不敢固若金湯,卻也是易守難攻。

    孫策進駐新鄭,就擋住了袁紹南下的通道。實在的,孫策一直沒搞懂袁紹為什麽會駐紮在梅山,沒有選擇新鄭。想來想去,覺得還是袁紹膽怯,不敢太過深入。梅山在魏長城以北,與太山隔山相望,也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在那裏立營也得過去。

    袁紹將新鄭拱手相讓,孫策卻之不恭。這裏的地勢對他有利。洧水下遊五六十裏就是長社,再五六十裏就是鄢陵,呂蒙、蔣欽增援非常方便。身後還有陘山和潁水,阻擊荀衍也很方便。曹操當初死守官渡,沒有退守新鄭,應該是考慮到這裏離許縣太近。如果讓袁紹突到新鄭,遊騎足以驚動許都。他沒有這樣的擔心,冬麥收了,稻子種了,屯田兵正好可以上陣,袁紹如果對田裏的秧苗感興趣,他可以拱手相送,一點也不心疼。

    倉慈在平輿附近屯田,預計收益比許縣屯田更多。隻要護得汝南太平,許縣屯田的這點損失,他承受得起。若非如此,他也不敢承諾淳於重。

    經過與諸將商議,孫策派董襲前突到燭城。龍淵之戰時,董襲沒能及時擊破閔建的陣地,雖然斬首過千,卻不能和魯肅相提並論,頗有些怏怏。孫策決定給他一個機會,讓他作為前鋒,扼守燭城。

    燭城是鄭國大夫燭之武的封地,有一個城。城不算大,但城北有山有水,不利大軍展開,作為前哨陣地綽綽有餘。以董襲和江東軍的戰鬥力,就算袁紹派一萬人攻城也未必能占到便宜。

    董襲知道這是孫策給他立功機會,帶上輜重、軍械,興衝衝地去了。

    其他人馬在新鄭休整,對龍淵之戰進行總結,準備再戰。

    ——

    開封、尉氏失守,袁紹震怒,大發雷霆,下令將鎮守兩縣的將領斬首。

    這兩個縣的城池算不上堅固,守城的士卒也不多,不過兩千人左右。如果遭遇大軍攻擊,守不住也很正常,但問題就在於此,滿寵率領的步卒和水師加起來也不到四千人,和他們兵力相當,而且許攸就在附近,離開封不過三十裏,隨時可以增援。

    這樣也能把城丟了?袁紹覺得不可思議。他認定這兩個將領根本沒有反擊,很可能聽滿寵來了就棄城而走。如此怯懦無能,不殺留著何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