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將軍此計甚妙。”

    “公與可有要補充的?”袁紹主動問道。許攸卻不以為然,昂著頭,撫著頜下短須,佯作不見。

    沮授想了想,提出一個補充意見。

    洛陽是故都,黃琬雖然是袁紹的盟友,配合袁紹出兵潁川,但他名義上還是朝廷的太尉,洛陽也一直控製在朝廷的手裏,黃琬出兵私自配合袁紹,也可以理解成朝廷與袁紹連橫。現在黃琬失利,朝廷不可能坐視洛陽淪陷,一定會派重臣來接管洛陽。若此人與袁紹同心,那當然沒什麽問題,萬一此人與袁紹不同心,那洛陽就可能成為袁紹的肘腋之患,牽製袁紹的行動,讓他不能全力南下。因此,袁紹當趁朝廷沒有收到消息之前揮師西進,搶占滎陽、敖倉等要塞,以窺形勢變化。

    滎陽離中牟隻有七八十裏,一旦孫堅出城,騎兵半日可至,步卒一日可至,袁紹移師滎陽並不會影響伏擊孫堅的計劃,反而能掩蓋真正的戰術目的——孫堅肯定會派斥候出城打探情況,等他發現袁紹是為了爭奪洛陽的時候,他就會放鬆警惕,忽略了袁紹伏擊他的可能。

    “好,此計正得兵法虛實之妙。”袁紹拍案叫好。

    郭圖也讚了一聲:“沒錯,孫堅不知道審配正在趕往洛陽的路上,黃琬失戰,主公擔心洛陽有失,移師搶占洛陽,合情合理,全無破綻。此計虛實參半,難辨真偽,真可謂妙手成,實乃大家手筆。”

    沮授連稱不敢。許攸雖然什麽也沒,卻著實打量了沮授兩眼,眼中難得地露出了讚賞之意。他不甘示弱,仔細想了想,也提了一個建議。

    浚儀以南的開封、尉氏兩縣已經在袁紹的掌握之中,西側的宛陵、新鄭還在黃琬的舊部手中,並不由袁紹直接控製。且新鄭西就是山區,利於步卒,不利於騎兵。依常理計,袁紹馳援潁川宜取道開封、尉氏,孫堅、孫策宜取道新鄭、宛陵,袁紹可在開封、尉氏虛張聲勢,卻在新鄭以西的山區伏兵,待孫堅、孫策經過時,伏兵盡出,一擊必鄭

    袁紹反複斟酌,越想越覺得這個計劃好,簡直無隙可擊,不禁笑出聲來。

    郭圖、沮授和許攸你一言,我一言,一個周密的計劃迅速成形。得到袁紹的同意後,由郭圖執筆,擬定了一個作戰計劃,派人送往潁川,命麹義、荀衍配合行動,布一個大局,逼孫堅、孫策父子入彀。考慮到這個計劃關係到袁紹能否擊敗孫氏父子,奪取中原,不能有任何閃失,袁紹決定派張合率領大戟士走一趟,並順路查看一下地形,選擇利於騎兵作戰的戰場。

    在去卑受挫,於扶羅陣亡後,胡騎不適應中原地形的劣勢已經不容忽視,為避免重蹈覆轍,選一個理想的地形便成了能否發揮騎兵優勢的先決條件。那些烏桓人、鮮卑人沒有這樣的見識,張合通曉騎兵戰法,是擔任這個任務的最佳人選。

    張合領命,帶著大戟士趕往潁川。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