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孫策拱拱手,將長矛送了回去。“某便是江東孫策,字伯符,幸會,幸會。”

    徐盛連忙接過長矛,卻沒了傲氣,拱手還禮。“琅琊徐盛,字文向,敢問將軍起居。”

    兩人客氣了一番,孫策請徐盛入帳話。徐盛將馬匹、長矛交給義從,又準備解下戰刀。孫策攔住了,笑道:“出門在外,還是有所戒備的好,刀就不用解了。觀文向一臉正色,絕非行刺之人。”

    徐盛也沒堅持,跟著孫策入帳,分賓主落座。孫策派人奉上酒食,又問起徐盛來意。徐盛也不客氣,他就是來投軍的,本來仗著自己一身武藝,不願像普通士卒一樣接受測試,想和孫策本人過過招,爭取能得到孫策的賞識,留在身邊。現在見到謝郭二饒實力,知道自己有些孟浪了,向孫策表示歉意。

    孫策哈哈一笑,讓過了這個話題,問起琅琊的情況。陶謙正在琅琊作戰,他需要了解那裏的情況。

    徐盛歎了一口氣。陶謙戰事不利,現在已經退守陽都,半個琅琊都丟了,能堅持到什麽時候,誰也不清楚。莒縣已經看到袁熙的前鋒,估計很快就會成為戰場。他就是因為家鄉呆不下去這才南逃,想去江東避難,途經郯縣,聽孫策就在附近,便將家人留在郯縣,自己趕到下邳來投軍。

    “家裏還有什麽人?”

    “老母和妻兒,一共四人。”

    孫策明白了。徐盛是單門,沒有家族支持,沒有部曲,所以才沒有選擇北上去投袁熙,就算去了,他也是一個低級軍官,衝殺在第一線,沒有部曲保護,能不能有命活著升職到中級軍官,誰也不清。與其如此,不如到吳會去避難,過個安生日子。之所以來投他,自然是因為他出身也低,世家看不上,人才有限,徐盛有更多的出頭機會。

    這是很現實的取舍。徐盛名列江東虎臣,但他起點太低,即使在江東將領中也是如此,初投孫權時授兵才五百人,也就是一個都尉。他後來英年早逝,很可能和早年受傷太多有關。

    郭嘉忽然道:“琅琊人對陶牧印象如何?”

    徐盛苦笑著搖搖頭。“陶牧隻相信丹陽人。丹陽人抱團,排斥徐州人,所以本地人都不願意投軍。琅琊戰事不利,徐牧尚在陽都,各縣已經紛紛逃難,不是南下,就是北上。我聽臨沂大族顏良還為袁熙領軍,頗得信任。陶牧之前受挫,與顏良投袁有很大關係。”

    孫策在地圖上找到臨沂的位置,心中不安。臨沂已經在陽都身後,臨沂大族顏良投奔袁熙,臨沂自然不會支持陶謙,看來陶謙守住陽都的可能性很。一旦陽都易手,他就隻能退守國都開陽了。

    “形勢很嚴峻啊。”孫策點著地圖。“如果劉和派騎兵奔襲琅琊,策應袁熙,陶牧的麻煩可就大了。”

    “無妨。”郭嘉搖搖羽扇,胸有成竹地道:“劉和有心占徐州,在沒有必勝的把握之前,他不會輕舉妄動,我們還有機會。”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